摘要:生长-育肥猪是猪场的主要经济来源,其拥有良好的生长速度和健康水平是生产成功的关键。本文从生产流程、猪舍地板类型、猪场规模、猪舍和猪栏的大小、生物安全、干湿饲喂器、饲槽间隔、饲料粉碎、饲喂和营养等方面,阐述了如何合理规划,确保生长-育肥猪的健康。 生长-育肥猪场应该采用简洁且高效的管理手段,尽可能简化生产流程,尽量减少猪群转栏,利用自动化饲喂与饮水系统自由采食,借助简单的排污系统处理粪污。在理想条件下,猪舍应采用全漏缝地板,最好是100%采用混凝土漏缝地板,并且地板下配备冲洗沟或刮粪系统。 在温暖凉爽的季节,猪场一般会在断奶前将仔猪转入生长-育肥舍;但在炎热气候,断奶后才将仔猪转入生长-育肥舍。如果猪舍的混凝土漏缝地板质量较好,且能够正常运行,饲养在此类猪舍的断奶仔猪能表现出令人惊讶的生长速度。 大多数猪场设有独立的保育舍,在仔猪到达8~10周龄时才会将它们转入生长-育肥舍。一些猪场可能会设置一个独立的生长-育肥舍,以便对将要上市的生猪进行更为详细的分类。这种方式可能更适用于采用持续型生产流程的小规模猪场,如果猪群非常健康,也适用于大型猪场。这种生产流程的优点是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猪舍的饲养面积,代价是要暂停猪栏的清洗、干燥和消毒。 当猪群因感染病原体而使健康状况受到影响时,或存在感染疾病的风险时,猪场最好采用全进全出制的批次生产系统。 1 猪场规模 全进全出制的批次生产系统适用于多大生产规模的猪群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系统的设计规模和制定的发展计划。一个实用的目标是每栋采用生长-育肥批次生产的猪舍每次生产2周,随后将这些猪舍留出。 由此带来的问题是:每栋猪舍应间隔多远?答案很简单:尽可能远。不论是相隔50 m、500 m还是3 000 m,将不同年龄段的生长猪群分开饲养有利于疾病防控,有助于疾病根除,并可提高管理记录(按猪舍不连续地进行批次饲养可使记录存栏量和饲料库存量变成一件简单的事情)。 需要注意的是,策略性地种植人工树或保留残余的灌木丛将提高空间隔离效果,可以使空气中的病原体远离猪舍,并产生能够吹散和破坏这些病原体的气流。 在美国,许多多点式养猪生产系统通常采用可以饲养2 400头猪的猪舍,并用一垛中央隔离墙将猪舍分隔成两个区域进行批次生产,每批次1 200头猪。这种生产方式源自于拥有5 000头能繁母猪的猪场,猪场每周可生产2 400头仔猪:5 000头能繁母猪×2.3窝 [每头母猪每年可产窝数(Litters per Sow per Year,LSY)]×11头断奶仔猪/窝÷ 52周/年=2 432头/周。 以拥有1 000头或1 200头能繁母猪的亚洲小型猪场为例,这些猪场每周可产仔猪500头,采用从10周龄断奶仔猪(平均体重30 kg)起至22周龄(平均体重110 kg)上市止的简单生产流程,需要7栋可饲养1 000头商品猪的猪舍。 在这7栋猪舍中,最早的一栋饲养了23周龄和22周龄的猪,而生产周期中的最后一栋猪舍饲养了最近一批10周龄的断奶仔猪。 猪舍中体重最大的猪将会挑选出来上市,剩下的猪至少要几天后才能够销售结束,因此有 3 d~4 d的时间可以用于猪舍的清洗、干燥和消毒。是否需要腾出另一栋可饲养1 000头猪的猪舍,以便让一些掉队的猪有时间进入市场,这将取决于商品猪的平均生长速度和猪群末重的分布曲线。 2 饲养密度和猪舍面积 在确定饲养密度(stocking rate)和猪舍面积时要充分考虑生产流程和饲养量的灵活性:例如,如果商品猪上市的目标体重是110 kg,则需要根据该体重规划猪群大小,使猪舍有一个宽松的饲养密度。对于体重110 kg的猪,澳大利亚的最低饲养标准是0.71 m2/头,但我们通常会以0.8 m2/头为标准。用两周时间挤满一栋猪舍并不是问题,那些猪甚至来自同一栋产房。不要把来自不同猪窝的仔猪混合在一起简单地组成一个全进全出制的生产流程。反复的尝试证明,这种生产方式通常会给猪群带来严重的健康问题。病原体负荷量和免疫反应上的微小差异似乎会加重猪群的健康问题,并会导致生产流程非常不稳定。 |
上一篇:猪生长周期的“三阶段”饲养管理
下一篇:提高仔猪断奶窝重的饲养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