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2 常见普通病防控 检测方面,李重邑等发现,血液高水平的游离脂肪酸(NEFA)、丙二醛(MDA)、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谷氨酰转肽酶(GGT)和谷氨酸脱氢酶(GLDH)以及低水平的过氧化氢酶(CAT)、血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可作为Ⅱ型酮病筛查指标;白佳琛等发现APOA1基因SNP(g.-572 A>G)和CPT1A基因SNP(g.-108G>T)可作为奶牛酮病抗性遗传标记。防治方面,补饲叶酸、日粮添加五味消毒饮能显著降低牛奶体细胞数和防治隐性乳房炎;中药乳黄消散、瓜蒌牛蒡汤加减、人参皂甙乳腺灌注液能够治疗奶牛乳腺炎;阿拉腾珠拉等发现,饲粮中添加裂壶藻和乳铁蛋白,对大肠杆菌K99引起的哺乳犊牛腹泻有缓解作用;党治军等发现,犊牛肺炎发病率和死亡率高与细菌、病毒、寄生虫以及衣原体、支原体等混合感染率高有关,加味麻杏石甘散配合加米霉素能有效提高犊牛支气管肺炎治疗效果。 3.4 乳及乳制品质量监控和乳制品加工技术进展 3.4.1 乳及乳制品质量和安全检测技术进展 质量评价方面,苏美丞等利用1H核磁共振(1H NMR)技术分析超高温灭菌乳和复原乳中的脂肪酸含量,研究发现超高温灭菌乳中亚麻酸的含量显著高于复原乳。安全评价方面,沈建忠团队制备了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单克隆抗体,IC50值分别为0.76 ng/mL和0.83 ng/mL,建立了可视化凝胶ELISA快速检测方法,该方法同步检测庆大霉素和卡那霉素的灵敏度为2.0 µg/L。Li等利用基于荧光微球标记单克隆抗体的侧流层析免疫技术对牛奶中的大肠菌素(COL)和杆菌肽(Baci)残留同时进行检测,可以分别检测到Baci和COL的下限分别为7.85 ng/mL和1.89 ng/mL。陈体伟等建立了以多壁碳纳米管膜电极为工作电极,采用循环伏安技术研究多壁碳纳米管材料对牛乳中三聚氰胺的检测技术。黄永辉等建立了一种同位素稀释-气相色谱-质谱法同时测定婴幼儿配方奶粉中8种己二酸酯增塑剂含量的方法。王艳等建立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法测定奶粉中左旋肉碱的方法。核酸快速检测方法近年来被应用于兽药残留检测,Zhang等构建了基于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的适配体传感器,可用于检测商品奶粉中的恩诺沙星,检出限为1.59 ng /mL。以上方法具有操作简单、用时少、重复性好等优点。 3.4.2 液态奶及干乳制品加工技术进展 乳酸菌库继续丰富,2020年张和平团队分离、保藏乳酸菌1 650株,使乳酸菌数量达到20 201株,建成亚洲最大的乳酸菌及双歧杆菌菌种资源库。酸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菌株和适合中国特色和需求的酸奶新品的开发。市场上开发的发酵剂菌种和益生菌菌种包括干酪乳杆菌Zhang、乳双歧杆菌V9、鼠李糖乳杆菌M9、植物乳杆菌P9、乳双歧杆菌C-I和IU-100、植物乳杆菌ST-III、LLY-606和PC-26等。开发的酸奶产品种类和适用人群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如木糖醇藤茶酸奶、藜麦核桃酸奶。关于益生菌酸奶的功能性研究包括对肠道相关疾病的机制机理研究,例如从细胞因子、代谢组学和宏基因组学多角度评估了益生菌酸奶对便秘的影响机制。乳粉主要集中于特殊医学用途婴配乳粉的研发,比如,针对早产儿、低牛乳蛋白致敏性、无乳糖的配方奶粉等。李琴等解析深度水解蛋白奶粉在早产儿喂养过程中对喂养不耐受及营养状况的作用。干酪工艺优化和品质改良方面仍是我国干酪产业的研究热点。例如研究不同发酵剂菌种对Mozzarella干酪成熟过程中蛋白降解及风味形成的影响,筛选优质干酪发酵剂。李红娟等将麦芽糖醇作为脂肪替代物能够提高酪蛋白分子间疏水作用力,降低干酪硬度,改善低脂干酪的功能特性。李盛钰团队优化出了适合小型乳品企业生产操作的马苏里拉干酪加工工艺技术,在内蒙古海拉尔呼伦贝尔农垦谢尔塔拉农牧场示范推广,市场认可度高。 |
下一篇:2021年我国奶业如何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