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抗生素的耐药性已成为全球最紧迫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2018年1月发布的抗生素耐药监测数据显示,全球对抗一些严重细菌感染的抗生素的耐药性处于非常高的水平。而在中国,每年就有超过8万人死于耐药感染,如果目前的情况得不到改善,此数据还将有增加的趋势,形势非常严峻。 在畜牧养殖中,经常使用抗生素来预防和治疗动物的传染性疾病,或是促进其生长。长期以来,兽用抗生素在兽医临床和动物饲养方面应用广泛、不可或缺,但是,在使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盲目随意用药、长期过量使用等情况在少数地区比较突出,使用禁用抗生素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在中国,由于养殖密度大、畜禽疫病复杂多样再加上监管不力等多种原因,普遍存在抗生素过量使用甚至滥用等问题。由于许多抗生素与人类使用的药物相同或相近,动物养殖过程中滥用抗生素带来的影响最终还是会通过各种途径“转嫁”到人身上,导致食品安全问题日益严峻,也为养殖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埋下了隐患。 “饲料禁抗”是国际畜牧业发展的大趋势,中国也不例外。本文参考了欧盟“饲料禁抗”的经验,来尝试探索中国的无抗养殖之路。 1 欧盟“饲料禁抗”的经验 1.1 “饲料禁抗”之前的准备工作 早在2006年之前,欧盟畜牧企业在知道政府即将出台全面“饲料禁抗”政策之后,就开始有意识地主动减少在饲料中添加以促生长和预防目的为主的抗生素。1999年7月-2016年1月1日,欧盟仅允许使用4种抗生素产品:莫能菌素、盐霉素、黄霉素、阿维拉霉素(效美素)。养殖业则分步骤地停止使用饲用抗生素,先成年动物停用,后是幼龄动物。 所以说,欧盟的“饲料禁抗”之路并不是一刀切,而是实行稳步推进的政策。 1.2 2006年开启全面“饲料禁抗”之路 2006年后欧盟全面开启“饲料禁抗”之路,政府部门进一步加强了对于治疗用抗生素使用的监管力度,通过加强对兽医的监管,严格要求养殖场必须按处方购买、使用抗生素,并且所有欧盟成员国都需要监测动物产品中抗生素残留情况。 欧盟全面“饲料禁抗”后,对于不同规模与管理实力的养殖企业所造成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对于管理到位、卫生状况好的企业,“饲料禁抗”政策的全面实施所造成的影响不大;而对于动物群体健康状况差和环境卫生不好的农场,禁止使用饲用抗生素确实降低了动物的生产性能,在一些国家,在禁用饲用抗生素之初,曾导致治疗用抗生素大量增加。 1.3 “饲料禁抗”的执行情况 通过调研欧盟不同国家的饲料企业禁抗执行情况发现,畜牧业发达和不发达国家,东欧和西欧国家,禁抗法规的执行情况有所不同。那些养殖分散、设备设施落后的国家,在仔猪断奶阶段仍会在饲料中使用抗生素和高锌日粮来解决问题。这也间接说明,在饲料中禁抗对于养殖场最大的风险是在仔猪断奶阶段。 而丹麦、荷兰这些畜牧业发达的国家,则自行规定了更加严格的现场降低抗生素使用量的措施,制定了养殖场用药量全国排名制度,按照每年每头猪或者每只鸡的用药量给予养殖企业“红黄牌”;对注册兽医师也实行严格的用药量监管,如果开出的处方药太多,则需要重新参加培训、重新审查资质……应该说,完善的兽医师队伍和不断升级的养殖模式是欧盟畜牧业发达国家禁抗和减抗的根基。 1.4 寻找替代抗生素的综合方案 目前,欧美国家常用的饲料抗生素替代品包括有机酸、植物提取物、植物精油、酶制剂、益生菌以及益生元等,但欧洲的经验表明,单一的产品很难完全替代抗生素。因此,欧洲开发出很多高技术含量的“饲料替抗综合方案”,用于确保动物健康和替代以往饲料中使用的抗生素。 2 中国的“饲料禁抗”之路 欧盟“饲料禁抗”的经验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中国的“饲料禁抗”之路也同样不能搞一刀切,应分国情和动物品种、生长阶段平稳过渡,以避免对畜牧养殖行业产生不利影响。 2.1 分层次、分品种、分阶段实行“饲料禁抗” 我国畜牧养殖总体水平较落后,在一些散户和小规模设备、设施较落后的养殖场实行“饲料禁抗”较困难,可能会导致现场用药的大量增加;一些集约化养殖场和现代养殖企业设备、设施较先进,饲养管理水平较科学,生物安全措施较完善,动物所处环境条件较好,可以领先按照动物的品种和生长阶段等逐渐实行“饲料禁抗”,以起到示范作用,并降低我国食品安全的风险水平。待条件允许时,政府再有序开启全面禁抗。 |
上一篇:全球生猪行业发展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