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18 年 8 月,我国首例非洲猪瘟病例在辽宁省被发现。随后,全国各地区相继发生非洲猪瘟疫情。如何控制、净化非洲猪瘟,已成为国内整个产业亟需解决的问题。为掌握辽宁省规模猪场生物安全状况,分析生物安全在非洲猪瘟防控中的作用,开展了相关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对辽宁省部分发生过非洲猪瘟疫情的规模猪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没有出猪台、饲料进场不消毒、人员与车辆进出管理不严、防疫管理混乱等,是疫情发生的主要风险因素。对辽宁省 56 个未发生过非洲猪瘟疫情的规模猪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这些猪场的生物安全水平普遍低下,主要表现为 :缺乏最基本有效的防护隔离硬件设施,以及相关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缺少验证消毒灭源等生物安全手段实施效果的经验和方法,没有专业技术人员对饲养场风险点进行评估和分析;饲养场从业人员的“知信行”水平普遍较低。综合分析认为,辽宁省生猪养殖业的生物安全水平与疫病防控需要有很大差距,而规模场生物安全水平低下、从业人员缺乏生物安全意识和知识,是当前疫病防控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今后需要通过政府扶持、业务部门指导和培训,对饲养场进行科学分析和评估,通过改进硬件、完善制度、加强宣传培训等措施,全面提高养猪场的生物安全水平。 2018 年 8 月,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某猪场发生我国首例非洲猪瘟疫情。随后疫情在全国其他地区相继发生。受疫情影响,为恢复生猪养殖产能,从 2019 年下半年开始,国家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和支持生猪复养。鉴于目前非洲猪瘟防控形势依旧严峻,以及尚无疫苗和有效防治药物,政府和养殖主体只能寄希望于生物安全综合防控。因此,如何依靠生物安全手段和措施,控制甚至净化国内的非洲猪瘟疫情,已成为整个产业亟需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就辽宁省发生非洲猪瘟疫情规模饲养场存在的生物安全问题以及未发生疫情规模饲养场的生物安全现状进行初步调查,以期对辽宁省乃至全国的生猪产业发展和政府决策有所帮助。 1 材料与方法 1.1 猪场选择 1.1.1 发病场 选取辽宁省内的有代表性的 2 个发生非洲猪瘟疫情的猪场。 1.1.2 非发病场 选取辽宁省内 56 个规模猪场或饲养大户,其中种猪场 22 个、商品代场 34 个,分布于 14 个地级市 28 个县市 56 个乡镇。饲养模式大部分为自繁自养,只有个别场从外场购进仔猪进行育肥饲养。 1.2 调查方法和内容 通过现场访谈与问卷调查,完成辽宁省内发病和非发病猪场的生物安全情况调查,结合公开发表文献资料开展分析,了解各猪场基本养殖情况、生物安全管理情况,具体包括养殖场分区、布局、人员、物料、猪只进出、车辆、风险动物、生产、防疫管理等内容。 1.3 数据处理 将调查数据录入 Microsoft Office 2010 Excel软件,对其进行整理、保存和分析。 2 结果 2.1 疫情猪场 2.1.1 辽宁省沈阳市首例疫情猪场 2018 年 8 月3 日发现疫情时,该场存栏生猪 336 头,死亡 2 头;该猪场生物安全条件较差,紧临交通流量很大的乡级公路,场区周边没有围栏,运猪车辆和人员均可随意进入场区;场内没有无害化处理设施,场区出入口等处没有设置消毒池;场区内没有分区,没有划分净污道,没有出猪台;该场用废弃酸乳和泔水喂猪,在场区靠近乡级公路位置有一直径约 3 m 的大锅,用来盛装废弃酸乳和泔水;场内共有 3 排猪舍,每排猪舍大约有 10 个猪圈,发生疫情的是第3 排猪舍,调查时存栏的 47 头猪全部发病死亡。 2.1.2 辽宁省某大型规模猪场 2018 年 10 月报告发生疫情时,该场产房存栏母猪 32 头,死亡 9 头,妊娠舍存栏母猪 70 头,死亡 2 头;猪场周边以平原为主,小丘陵为次,地形起伏不大;场内未严格划分管理区、生产区和隔离区,场内道路未设置净道、污道;场内饲养员虽有分工,但串舍现象十分普遍;饲料或兽药销售人员平时每隔 2~3 d 就会进场推销产品,车辆和人员进入生产区时没有采取清洗消毒等措施;疫情发生前,曾有猪贩运人员进育肥圈挑选收购生猪;猪场外购运输饲料车辆的路线、停留地等信息均不清楚;猪场不饲喂泔水,以商品饲料为主,配以玉米、豆粕等;猪场采用自繁自养方式;经林业部门证实,该区域无野猪活动。 2.2 无疫情猪场 对省内 56 个无疫情规模猪场开展了生物安全现状调查,具体统计见表 1。 |
上一篇:畜牧兽医卫生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养殖场发生火灾的原因及防范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