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一家养殖企业、一个种植基地、一条河流、一个乡村、一个畜牧大县……在不同的时间节点,其畜牧业绿色发展特别是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经历了艰辛历程和发展变迁,取得了显著成效,对其他地方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带来了启示。 近年来,各地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入推进落实《关于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意见》。在政府、养殖主体、种植主体等多方面的协作努力下,我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稳步提升,非法排污得到有效控制,耕地地力不断提高,农作物品质明显提升,畜禽粪肥还田机制逐步健全,畜牧业的生态效益进一步增强。 本刊特别策划“变迁”系列报道,着重报道一家养殖企业、一个种植基地、一条河流、一个乡村、一个畜牧大县、一种用能方式等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的历程和成效。本期刊发第一篇,看行业龙头牧原集团是如何依靠技术创新驱动,不断提升环保标准,实现资源综合利用,打通绿色养殖技术全路径,逐步探索建立起一套规模化绿色养殖的生态循环体系的。 春节前夕,河南省开封市通许县蔬菜种植大户付振山的白菜、萝卜喜获丰收。他家的100多亩蔬菜全部使用了牧原养殖场提供的沼液肥,仅减施化肥节省1万多元,蔬菜增产又多赚了1.3万元,里外里今年他增收2.3万元。付振山的增产增收得益于通许牧原提供的沼液肥和农业技术服务。 通许牧原作为河南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直属子公司,推广实施沼液肥还田只是牧原股份实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发展种养循环的一个小小缩影。创立于1992年的牧原股份如今的养殖模式已经从粮食进场到饲养、环保、治污、无害化(化制)、洗消到屠宰加工,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模式。并在完整产业链的基础上逐步探索建立起一套规模化绿色养殖的生态循环体系,依靠技术创新驱动,不断提升环保标准,实现资源综合利用,打通绿色养殖技术全路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牧原环保模式”。不仅实现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而且还把养殖环保做成了企业优势和品牌,加速了公司的发展,使之成为行业领军企业之一。 从挖池沉淀到生态肥还田 牧原模式被农户津津乐道 踏着清明前的沥沥细雨,记者来到内乡县黄楝村牧原股份2011年在2000多亩荒山上建起来的30万头生猪养猪场。 站在场区最高处的观景台,湿润的空气夹杂着青草的味道扑面而来,不掺杂一丝臭味。瞭望厂区,荒山已经被绿色植被覆盖,雨雾和绿树掩映间一排排整齐的圈舍和7个高大的厌氧灌格外显眼。整个场区里养殖区、有机肥基料发酵区、腐熟区和加工包装区被合理安置在3个环保区域,布局合理、功能一应俱全。 地处浅山丘陵的黄楝村距养殖场直线距离500多米,如今村民做饭用上了沼气,牧原落户黄楝村让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最让黄楝村民津津乐道的还要数牧原股份创新方法,在养殖场周边铺设农田管网,通过对养猪粪便干湿分离、厌氧发酵实现沼气供村民做饭、沼液用于还田,不仅将养殖废弃物变废为宝保护环境,而且每亩地还能节省近90元化肥钱。 穿行在内乡县的乡村田间,地头每隔50—60米距离就有一个牧原埋设的支农管网出水口。每到施肥季,牧原的农技服务团队都会上门指导农户使用管网把腐熟好的沼液还田。同时还建档立卡给农户提供土壤检测、农作物全周期生长指标及土壤、肥料等的数据收集分析,还经常邀请农技专家开展作物栽培指导,全产业服务农户进行农业生产。 截至2019年底,牧原在内乡县建设21个养殖场共铺设地下管网23万米,辐射耕地面积5.2万亩。据测算,去年在全县施沼液肥近172万吨,施肥地块实现小麦增产67.08kg/亩,玉米增产25.88kg/亩,实现年均减投增收200多元/亩。 牧原股份28年前以22头猪起家,在内乡县河西村建第一个养殖场时深挖的粪污沉淀池保留至今。虽然粪污沉淀池早已不再发挥作用,但它却是牧原股份董事长秦英林在创业时的环保初心见证。 自设环保3台阶提升至5台阶 资源化利用提升行业标准 牧原在环保上不断自设标准、逐级突破,用秦英林的话说:我们要以“人们世世代代幸福生活”的标准做环保,用良知要求自己,坚决不转嫁成本,不推卸责任,不遗留隐患。 |
上一篇:鸭场的环境控制要点
下一篇:浅析加快畜禽粪污的有效处理与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