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标准

郑全:中药在非瘟防控中的作用及效果评估标准探讨

日期:12-23 作者:郑全- 小 + 大

非瘟感染猪后,存在免疫系统过度反应的现象。可能是非瘟病毒侵害免疫系统,使免疫系统功能紊乱,也可能是非瘟病毒损伤机体的实质器官,受损细胞进一步刺激免疫系统,产生了针对自身细胞的免疫。过度的免疫反应使体温迅速升高,破坏了正常的体内生化反应。中药对免疫系统的调控是双向的,既能抑制免疫,也能增强免疫,能起到免疫平衡作用。从现代药理学的角度,中药对免疫系统的平衡作用主要体现在免疫相关的细胞因子的绝对数量正常及相对值平衡上。

中药中很多成份具有抑制病毒的作用,比如说乌梅黄酮、绿原酸等。中药中有效成份对病毒的抑制作用,其作用病毒的种类是有差异的。任何一种抑制病毒的物质要起效果,必须在体内达到最低抑制浓度。

因此,试图依靠任何一种通过抑制病毒的模式去控制病毒病,必须要满足二个条件。一是,在病毒感染48小时内,才能起效果。一旦病毒进入细胞,任何抗病毒药都无效;二是,必须每天服用,使抑制病毒的物质维持有效浓度。中药中抑制病毒的有效成份,实际上含量很低。要想获得足够量的抑制病毒的有效物质,实际上需要大量的投入。因此,中药的抗病毒机理,往往是体现在对免疫的调控及抗机体损伤上,而不是直接作用于病毒本身。

复方中药作用于病毒感染的各阶段可能起的效果如表1。

 

总之,企图通过中药去治疗非瘟等烈性传染病,是不切实际的。如果提前使用复方中药,使猪群处于一个良好的健康水平和平衡的免疫状态,能够提高非瘟感染猪群的门槛。

从传统中医的角度,我们如何对非瘟的病性进行辩证呢?非瘟属于瘟疫,和传统的温病有区别。明末清初传染病学家—吴有性(1582-1652),大明崇祯15年,全国瘟疫横行,医生们都用伤寒法治疗,毫无效果。吴有性大胆提出“戾气”,于1642年编著了我国医学发展史上第一部论述急性传染病的专著《温疫论》。以往的医家在阐述病因时,始终没超越六气的致病范围,吴有性明确提出:温疫的流行并非六淫致病,而是戾气,他指出,戾气是一种“无象可见,无声无臭”的客观存在,戾气致病具有明显的传染性,流行性和散发性,他还发现,戾气是通过呼吸道侵害人体的,即邪从口鼻入。

吴氏对传染病的治疗提出了“客邪贵乎早逐”的基本原则,主张“急症急攻,勿拘于下不厌迟”之说,力主早用攻下之法驱邪。这种有邪必逐,除寇务尽的观点很符合传染病的治疗原则。总之,古代医家吴有性针对传染病,强调一个早字和尽字。早的内涵应该包括早预防与早治疗二个方面。尽字应该包含彻底治疗感染个体与尽力消除传染源。这样的思路无疑和现代传染病处理思路是一致的。

针对非瘟感染不同阶段及临床症状,中医思维是如何辩证的呢?清代-叶天士著有《温热论》,《温热论》把应用了几千余年的“六经辩证”发展为以卫,气,营,血四个层次为主体,由表及里的辩证方法。叶天士把外感温病由浅入深或轻而重的病理过程分为卫分,气分,营分,血分四个阶段。中医用卫气营血的辩证方法对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和概括,以区分病程,辨别病变部位,归纳证候类型,判断病机本质,决定治疗原则。

温病发生初期,卫分证的证型: 

1、风热犯卫,症见:发热,恶寒,咽红或痛,鼻塞流浊涕,口微渴。

2、暑湿犯卫,症见: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身重,胃脘部痞满,心烦口渴。

3、燥热犯卫,症见:发热,微恶风寒,皮肤及口鼻干燥,咽喉干疼,干咳少痰。

从传统中医思维的角度,非瘟前期的临床表现,如发热,拱料不吃等症状的证候应归为:风热,暑湿,燥热。

上一篇: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WS 269-2019)

下一篇:农业农村部: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评审专家委员会章程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地址:河北省邢台市  |  电话:0319—3163003  |  

Copyright © 2024 天人文章管理系统 授权使用


首页
分享
留言 搜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