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所未有的非洲猪瘟席卷全国,不仅导致猪肉价格从今年3月起一路走高,打破2016年以来的历史最高值,也导致中国生猪养殖资本市场发生微妙的变化。 温氏和牧原是中国生猪养殖行业的两大龙头公司。在中国养猪业,一个数据是分水岭——年出栏量超过1000万头。温氏和牧原是唯二两家超过这个数字的企业。 温氏股份成立于1983年,2018年其养猪业务的市场占有率为3.2%,是中国养猪行业市场占有率最高的企业。牧原成立于1992年,凭借集中化养殖的重资产模式,在过去5年快速增长。 最近,温氏股份和牧原股份陆续发布中期财报。财报数字显示,上半年,温氏收入304.35亿人民币,归属母公司净利润13.83亿;牧原收入71.6亿,归属母公司净利润为-1.56亿,利润规模创下六年新低。 意外的是,两家公司的市值逆势大幅上扬。截止目前,温氏市值2202亿人民币,牧原市值1668亿,今年1月至今,温氏市值上涨约60%,牧原市值上涨幅度惊人,高达179%。 两家公司市值大幅升高的理由有一个:猪肉市场供应量的持续减少和价格的持续上升,意味着手里还有大量生猪的养猪企业,未来将获得更高利润。在此背景下,资本市场给予温氏和牧原高预期。 如果对比两家公司财报,可以发现,温氏的收入和利润表现远高于牧原,但两家企业的市值差距正在逐步缩小。通常,上市公司的市值与收入、利润和增长情况直接挂钩,但这一关联在温氏和牧原两家公司身上似乎没有那么强的效力。 非洲猪瘟当前,市值高低,代表资本市场对不同模式的抗风险能力认可。此次接受《财经》记者采访的所有业内人士都表示,非洲猪瘟还将持续蔓延,短期内也找不到能够治愈或防控的药物,未来5年内,中国养猪行业都将受到严重影响。也因此,谁更能抵御疫情风险,谁就能占领行业高地。 多数人似乎偏向了牧原。多位业内人士告诉《财经》记者,温氏多年的老大位置,很有可能在未来几年内,被牧原取代。 温氏分散,牧原集中 温氏与牧原的养殖模式完全不同。 温氏采用的是“公司+农户(家庭农场)”的平台化模式,大部分猪由分散农户养殖,温氏统一管理。牧原则是“自繁自育自养”的重资产模式,建立中心化的养殖工厂,所有养殖流程都自己掌控。 在猪瘟到来以前,两种模式各有优势:温氏的平台化模式,能够更快扩大规模,同时分散风险;牧原的集中管理,则能更好的提高各个环节的效率,降低成本,过去4年,牧原产能增加5倍。 2015年,温氏全年的出栏量为1535万头,是牧原(191.9万头)的7.9倍。在2019年上半年,温氏出栏1177.40万头 ,牧原股份则有581.5万头,差距缩小为2倍。 如今,这两种模式都需要应对非洲猪瘟的挑战,比拼的不再是生产效率和成本,而是,谁更安全。 这两种模式谁更能在猪瘟疫情中保存实力扩大规模,业内看法各不相同。有人认为,温氏由于旗下农户众多,水平参差不齐,很难做到严密管控每一户,部分农户受猪瘟侵袭的可能性难以避免,相比之下,牧原的统一管控,效果更好。 也有人认为,牧原属于“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一旦出现疫病蔓延问题,后果会更加严重,“温氏模式更好的分散了生物安全带来的风险,一家养殖户出现了问题,不会影响到其他养殖户。”一位中型养猪场老板告诉《财经》记者。 但一位长期关注养猪行业的投资人向《财经》记者表示,目前中国几乎没有一家猪企不受到猪瘟波及,“在这种千年一遇的灾害面前,任何模式都难以避免。” 温氏还有一重保障是,除养猪之外的其他业务,目前温氏的收入中,养猪占比61%,养鸡占比33%,财报中也提到,出于对疫情的心理恐慌,部分猪肉消费需求转移至禽肉。 从财报中也能看出,两家企业都还在继续坚持自己的既定发展策略。 |
上一篇:也许这是最后一次不错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