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非洲猪瘟对养殖业的影响 政策上出现变化: ①、从调猪到调肉。猪肉消费量下降十分明显,禽肉消费替代显现,禽肉价格快速上升,但猪肉价格未涨。非洲猪瘟将加速我国猪肉消费形式相应的转型升级,伴随着猪肉调运逐步取代生猪调运,我国消费者的习惯将会被迫逐步改变,冷鲜肉取代传统热鲜肉的比例会加速提升且较难逆转。“集中屠宰、冷链运输、冷鲜上市”模式将进一步扩大应用。 ②、胡春华副总理四次非洲猪瘟防控会议都强调分区防控,明确防控目标,建立运行协调机制,协同联防联控,统筹谋划生产供应。2 月 18 日,农业农村部发布了《全国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区域化防控方案(征求意见稿)》的征求意见稿,提出要全国实施非洲猪瘟等重大疫病分区防控策略。将全国分为 5 大区:北部区、东部区、中南区、西北区和西南区。 分区防控:2019 年 3 月 7 日,广东、福建、江西、湖南、广西和海南省(区)人民政府共同签订了《南方六省(区)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区域联系会议框架合作协议》。明确 2019 年 5 月 31 日之后,仅 6 省区域内的肉猪可在本区域内流通(发生非洲猪瘟疫情的省份除外);10 月 31 日后,六省区域内省与省之间禁止肉猪跨省调运;3 年内力争实现南方六省地级市与地级市之间由“调猪”转为“运肉”。 养殖企业面临新的挑战: ① 养殖结构调整加快,行业集中度提升 疫病、成本和环保推动了行业的周期波动,也推进了行业的规模化进程。据中国农业农村部披露,出栏 500 头以上的规模猪场总出栏量所占比重从 2006 年的 27%提高至 2016 年的 45%。环保整治行动可以说是影响 2015 年后规模化的最主要因素,在总量控制、禁养面积扩大等手段下,大量不符合标准的散养户及部分规模养殖场被迫加速退出市场。 非洲猪瘟作为周期波动中的“疫病”因子,由于缺乏有效疫苗会对养殖户规模和群体造成更快的结构调整,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②、非瘟降低了养殖环节话语权,促使养殖行业加快规模化进程,促使其向屠宰加工端延伸 非洲猪瘟发生前,毛猪市场价格以各个养殖企业为主导,屠宰企业被动接受议价能力较差。非洲猪瘟期间,在疫情地区屠宰企业掌握生猪产品流通资源,商品的定价权掌握在屠宰企业手中,养殖端、销售端都要服从屠宰企业的安排。 3、非洲猪瘟对屠宰加工业的影响 ①、屠宰产能基本情况及优质屠宰产能的分布 Ⅰ生猪屠宰业基本情况 农业农村部统计,早在 2016 年全国定点屠宰企业已建成屠宰茶能总量达 8.4 亿头,总体产能利用率约 30%-40%,低端产能多。屠宰集中度低,前 4 位仅为规上总屠宰量 15.6%。 Ⅱ华东、华北优质产能较多 若以一定规模(日宰 2000 头,年设计产能约 70 万头以上),具有较完整的硬件设备和规范的操作工艺作为优质产能。 全国优质屠宰产能总共约 2 亿头,一共有 110 个左右屠宰项目,其中华东(山东、江浙)区域达 7000 万头,华北(如河南河北)区域达 3390 万头。 从省区分布来看,优质产能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南、四川等地。其中山东明显领先于其他区域,优质产能达 3470万头,除了金锣之外,还有相当数量日屠宰量 7000-8000 头的中等屠宰企业,这也使其成为一个主要调入生猪而调出猪肉的较为特殊样本。 ②、非洲猪瘟对屠宰行业影响 Ⅰ、主产区--就地转化为猪肉外调。外调量能否本地屠宰,涉及区域优质富余产能匹配问题主销区——本地富余产能的闲置和转移 Ⅱ、主销区—本地富余产能的闲置和转移。若以优质产能的 30%作为富余产能统计,则浙江、北京、上海、四川等销区富余屠宰产能较大;湖北、湖南、江西、吉林、辽宁、云南、广西河北、安徽等产区屠宰产能均不足;山东的优质产能将在未来调运禁止的情况下有更多的富余,其省内众多屠宰企业需要谋求新的出路。 ③、屠宰行业发展方向—长期来看,屠宰业布局规划重新调整,将向生猪生产区倾斜,产能与生猪养殖规模、消费区域相适应 一是与生猪养殖规模相适应。对于生猪主产区而言,将逐步重视本区域屠宰业布局,根据本地养殖规模、数量等因素适当增加屠宰企业数量,提高就地就近活本省屠宰比例,将肉外调,避免出现严重压栏,影响后续补栏节奏,保证市场供应,稳定生猪产业长远发展。 二是与消费区域与特点相适应。在有热鲜肉和白条肉消费习惯的区域,需要在本地屠宰白条或临近区域屠宰调运边猪;对于本地习惯冷鲜肉而言,则可在产地进行精细分割,通过物流冷链供应系统一步到位;相应的,屠宰环节在功能分区和设计也体现出鲜明的区域差异。 三是企业一体化布局。养殖企业一体化布局,屠宰企业产区屠宰,销区加工。 |
上一篇:王祖力:生猪生产恢复出现好的迹象
下一篇:非洲猪瘟疫情对山东省养猪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