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母体营养对羔羊生产性能的影响研究进一步深入。学科交叉是目前动物营养研究的重要特点之一,尤其是将遗传学、免疫学、营养学相结合,研究母羊妊娠期营养素供给,包括蛋白质能量等常规营养素,或补饲其他必须需要素等对初生羔羊乃至羔羊胎儿期生长发育的影响,一方面对于筛选生产性能良好的肉羊后代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对于结合当地生产条件有针对性地进行营养补充也具有指导作用,尤其是在一些气候比较极端的国家地区,是提高其肉羊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研究途径。 ③ 饲料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国际肉羊产业的永恒研究热点之一,其中又以饲料添加剂的开发和应用为主要特色,目前提倡研发绿色环保无残留的添加剂,如益生菌或酶制剂等,用以替代抗生素。在此基础上,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益生菌或酶制剂进行进一步改良, 使其能够耐受动物体内复杂的环境,并充分发挥促生产、减排放的积极效果,将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肉羊营养研究的重点方向。 ➤ 疾病防治方面 ①在羊病防控方面不再局限于技术层面,而更加注重防控政策、社会效益、动物福利、环境保护以及生态和谐等宏观策略,特别是欧洲、南美、澳洲等畜牧业发达国家,凸显了其防控理念的科学性和前瞻性。譬如,在肉羊烈性疫病防控方面多注重其流行病学和病原生态学研究,在普通病药物防治方面更关注无残留、高效、安全绿色药剂的开发和使用, 在无疫区和防控技术体系建设方面非常注重疫病监测预警平台的搭建。 ②国际社会普遍高度关注常常发生跨境传播的小反刍兽疫、蓝舌病、口蹄疫等烈性疫病或新发疫病,研究内容多集中于流行病学、病原变异、免疫机制以及诊断方法和疫苗开发等方面。此外,发达国家在布鲁氏菌病、结核、包虫病等的流行与防控方面研究较多,而养羊欠发达国家则在土源性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控方面研究较多。 ③在羊病防控技术层面,国外不仅一贯注重防控关键技术(如鉴别诊断、高通量检测或新型检测方法、新型疫苗和防治药物等) 的研发,更注重技术集成与推广以及技术标准化的研究。此外,畜牧业发达国家还针对羊病现场快速诊断不断探索新技术和相关设备,目前比较热门的如牛羊体温预警监测技术和设备的推广应用等。在重要羊病防控技术方面,研究热点及进展较好的是小反刍兽疫、蓝舌病、羊痘以及布鲁氏菌病。譬如基于针对羊痘病毒P32 蛋白的VHH 单域抗体所建立的抗原和抗体检测技术,通过与量子点标记技术嫁接产生了高特异性、高灵敏性的新型检测方法。基于IgM 亚类抗体检测的羊布鲁氏菌病早期感染诊断方法以及基于粗糙型疫苗的感染与免疫鉴别诊断技术的研究已取得重要进展。在代谢病防治方面,国外多集中在微量元素饲料添加剂以及临床诊断标识的挖掘研究。在疫苗和药物研发方面重点关注新型疫苗(如布鲁氏菌病缺失疫苗、羊痘- 小反刍兽疫活载体疫苗等)、替代抗生素药物及微生物制剂的开发。 ④在肉羊疫病防控技术研究上,国外已开始将现代生物学与“组学”技术进行集成与应用, 大大提升了诊断试剂、疫苗及药物的研发能力。通过解析病原微生物的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代谢组等,并结合X 光衍射、核磁共振、冷冻电子显微镜等技术解析病原生物大分子结构,发现疫病的发生与流行机制、免疫机制,进而开发新的诊断标识、药物设计靶标、疫苗设计思路、疾病控制策略。 ➤ 屠宰与加工方面 ①开展了基于消费者感官评价的羊肉品质评价方法研究,筛选出羊肉品质评价关键指标,建立了MSA 羊肉品质评价体系,实现了羊肉品质的精准评价。 ②开展了肉羊智能屠宰分割设备的研发与应用,基于近红外无损快速检测、CT 扫描检测、高光谱成像检测研发平台,结合光谱分析、图像分析软件和多传感响应机械手、切割刀具,实现了肉羊胴体的快速在线检测和精准分割。 ③开展了羊肉干式成熟技术的开发研究,实现了羊肉良好品质的保持,延长了品质保持时间。 ④开展了羊肉包装新材料新技术的开发研究,发明了HiO2-MAP 复合包装、活性抗菌包装、金属纳米粒子包装等包装材料,实现了高品质羊肉的品质保持。 ➤ 生产与环境控制方面 ①饲养管理方面,养羊业发达国家正在向管理的智能化和信息化转变,如采用电子监控、物联网等高科技手段对所有羊进行实时有效的管理。 ②环境应激调控方面,主要着力于通过营养调控缓解热应激,如补饲食用甜菜碱、发酵谷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缓解热应激;另外增加通风、搭建遮阳设施、分次饲喂等亦可以抵抗热应激的效果,为规模化羊场环境应激综合治理提供可行性方案和对策。 |
上一篇:2018年我国奶业形势回顾与展望
下一篇:2019年肉牛牦牛产业发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