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与人,既是一个大的生态系统,又是一个大的公共卫生系统。”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蛋鸡产业技术体系(下称“蛋鸡体系”)岗位科学家、扬州大学教授刘秀梵在接受《国际家禽》杂志专访时说,“我们不但要考虑人类的健康,而且要考虑动物的健康、生态环境的健康,把它们当成一个整体来对待。”刘秀梵院士在多个场合强调了 “从转变观念到实际行动”的重要性,国内“三多一大”的免疫让蛋鸡不堪重负,蛋鸡产业链从业者亟需从认知、接受科学理念转变到践行、推进科学减负,告别过度依赖疫苗的过去,以新姿态迎接“大健康”的未来。 从1965年扬州大学(前身为苏北农学院)兽医专业毕业,到1980年作为国家公派学者赴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留学,再到后来归国在扬州大学任教,半个多世纪以来,刘秀梵院士带领科研团队一直站在动物传染病学研究的前沿,活跃在家禽健康养殖的一线,先后主持研制成功鸡传染性法氏囊病、H9亚型禽流感灭活疫苗、新城疫灭活疫苗等多种禽病疫苗,这些疫苗的产业化应用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中,刘秀梵团队历经17年研制成功的重组新城疫病毒灭活疫苗(A-Ⅶ株),自2015年投入产业化应用以来已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鸡群和鹅群中普遍使用,使新城疫的发病数和强毒分离数呈直线下降态势,为该病的有效防控作出了重要贡献。 1、能否谈谈您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及蛋鸡体系10年建设的思考? 刘秀梵: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是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大平台,自2008年成立以来,通过10年建设,50个产业体系均取得了卓著成就。从大的方面来讲,不论畜牧业还是种植业以及其他农业板块,核心是可持续发展。我最大的感受是,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10年建设,针对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通过产学研合作取得了一批批标志性的科研成果,并将其成功转化且实现了产业化,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有力推动了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 之前,中国工程院针对影响我们国家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做过一次调研,其中涉及种业、疾病、饲料营养、废弃物处理及其对环境的影响等四大问题。蛋鸡体系10年建设就是围绕生产中的这些问题开展一系列工作,找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从而推动中国蛋鸡行业可持续发展。我觉得,蛋鸡体系10年建设对国内整个蛋鸡产业发展起到了良好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它不仅汇聚了不同领域的岗位科学家,还依托多家企业、科研机构设立了20余个综合试验站,其中有些依托企业是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与以往一些科研项目组织方式不同的是,蛋鸡体系提供了一个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平台,把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及其产业化示范推广全都带动了起来,这样的形式非常好。 从畜禽种业发展来看,国内目前主要的畜禽品种中,奶牛、肉牛、生猪依然是引进的国外品种占主导地位,而蛋鸡种业相对走在前面,近10多年育成的国产蛋鸡新品种已占到国内蛋鸡市场的大半壁江山,对中国蛋鸡行业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支撑和推动作用。10年建设,在饲料与营养、疾病防控方面也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如,针对蛋鸡代表品种开发了相应的饲料与营养标准、集成出一些健康养殖模式。再比如,在禽白血病等疫病净化、基因型和抗原性完全与流行株匹配的新城疫疫苗研制方面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 未来,全球蛋鸡行业发展前景看好,鸡蛋消费需求仍将持续增长,因为鸡蛋消费不受宗教等方面的禁忌和限制。 2、请结合您研发的重组新城疫病毒灭活疫苗(A-Ⅶ株)等成果,谈谈10年来蛋鸡疾病防控方面取得的成效和进步以及2019年度主要科研项目规划? 刘秀梵:从蛋鸡体系成立的2008年到2015年,我担任蛋鸡体系疾病防控研究室主任,通盘考虑疾病防控的问题。目前,蛋鸡体系疾病防控研究室主任由扬州大学教授吴艳涛担任。疾病防控涉及整个养殖业,包括禽、猪、牛、羊等;家禽分蛋鸡、肉鸡、水禽等,不同的动物品种与不同的家禽品种在疾病防控方面均是密切相关的而不是孤立的。 从疫苗研究角度来讲,蛋鸡体系疾病防控研究室主要工作任务是如何通过新的技术来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比如新城疫(ND)疫情防控。新城疫病毒自上世纪20年代末被发现以来,它的流行毒株基因型在全球各地不断发生变化。在2015年之前的数10年,国内新城疫免疫使用的是从美国引进的新城疫疫苗(La Sota株)以及从澳大利亚引进的新城疫疫苗( V4株),这些疫苗针对的毒株都是早期基因型。然而,上世纪90年代以后,国内新城疫毒株发生了变化,从2006年到2013年,国内鸡群中Ⅶ型毒株占到了分离株的96%左右,成为导致鸡群中非典型新城疫流行的主要根源。因此,用原来的疫苗免疫效果不明显,免疫后鸡群中仍出现非典型新城疫,这与过分依赖疫苗甚至滥用疫苗的问题也有一定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