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外发展已经成为中国乳企提升竞争力的必然趋势和重要动力。在稳定奶源、优化升级与品牌开拓三阶段战略定位指引下,中国乳企主要通过收购、合资、独资以及战略合作四大模式实施境外发展,目前中国乳企境外发展主要受到融资、竞争力不足与政策风险、经营管理风险、国际型人才匮乏等方面的制约,本文从企业和政府2 个视角提出了促进中国乳企境外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中国乳企境外发展的动因分析 1 乳企内部动因 1)乳企内部开展“供给侧改革”, 扭转被动局面国内奶牛养殖业因养殖技术及饲料价格等问题导致成本高企。此外,国内原料奶市场价格波动频繁, 使乳企成本溢价风险难以控制。因此,越来越多的中国乳企在着力打造自有奶源基地的同时,也不得不大量使用进口原料。根据海关统计数据,2017 年中国进口原料奶粉71.81 万t,同比增加18.9%。虽然依靠进口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国乳企内源性成本风险,但进口依赖的增加又带来了外源性风险。因此,国内乳企的境外发展首先是以资源为基础的战略选择,通过海外投资、建立海外生产基地以获取海外奶源稳定供应,在促进中间品交易成本内部化的同时增强风险控制能力。 2)乳企产品线多元化发展,需要逐步开拓海外市场奶酪是乳制品产品线中营养价值最高的品类, 并且奶酪的消费需求逐年稳步增长。同时,有限的国内奶酪市场份额又被国外大品牌把持,市场门槛高、准入难、竞争激烈。再者,奶酪生产会产生大量的副产品乳清,由于国内生产技术限制,乳清处理成本较高,分摊到奶酪上造成国内奶酪产品价格不具竞争力。而在欧美等奶酪主要消费国直接投资奶酪生产线,符合产品生命周期规律。通过有效对接成熟消费市场,可以充分发挥市场优势及成本优势。巨大的市场需求也为国内乳企品牌海外发展带来更多机遇, 同时还可规避技术引进限制,直接采用国外最新生产技术降低副产品处理成本,并提升中国乳企品牌的国际影响力。 2 市场外部动因 1)全球乳业资源加速整合,国际乳业贸易合作愈发频繁和多样化2) 积极适应消费偏好变化,稳定市场份额 目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可的国外奶粉品牌超过400 个。面对激烈且无序的市场竞争,中国乳企通过收购国外品牌、提升奶源结构、创立新的产品线及品牌,满足了市场对国外品牌及奶源的偏好,增强了市场支配力。 3)奶粉新政出台导致部分乳企出现短期海外投资行为2013 年12 月25 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发布《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许可审查细则》, 极大提高了乳企硬件准入要求。因此,小规模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奶粉配方注册资格而积极布局海外市场, 但是这些企业海外投资的规模较小,且建厂多采用干法工艺,目的更多为规避奶粉新政,而非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经营,具有较强的投机特征。 二、中国乳企境外发展的战略布局与主要模式 1 海外战略布局 自2010 年以来,中国乳企境外发展涉足欧美澳等地区,大致可分为3 个战略阶段,每阶段市场布局的侧重点有较大区别。第一阶段为稳定奶源战略阶段,旨在布局本国市场,周期为2010—2014 年。2010 年7 月光明乳业以3.82 亿元收购新西兰新莱特公司51% 的股权,开启了中国乳企国际化发展的元年。随后,澳优、贝因美、伊利、蒙牛、圣元等国内知名乳企相继“走出去”,并且在2013—2014 年形成了境外发展高潮期(表1),投资与合作活动更为密集、地域范围迅速扩大。这一高潮期的到来主要由于2013 年5 月以来,国内乳企加快了转型升级、兼并重组的步伐, 主线在于控制国外原料奶来源即“海外寻奶”,优质海外奶源成为国内市场竞争的一个宣传点。以伊利、蒙牛为代表的中国大型乳企通过直接收购海外乳品生产企业、投资建设海外牧场,稳定原料奶供应,并抢占国内奶粉市场份额。 第二阶段为优化升级战略阶段,此阶段大型乳企基本完成国际化的初步布局,海外奶源建设已经基本满足生产需要,战略定位调整为国内外市场并行发展, 但更多着眼于全球市场,此阶段始于2015 年并一直持续至今。例如,2015 年蒙牛收购多美滋,获得了该公司旗下所有品牌的运营管理权;同年,贝因美收购了Darnum 工厂51% 的资产权益,扩大了海外产能, 并获得品牌的实际控制权;2016—2017 年澳优通过收购Nutritio Care 公司并与Westland 合资,提升品牌的本土化水平。此外,投资重点转向海外研发与技术创新。例如,蒙牛引进源自法国达能全球统一的质量管理体系(FSI),逐步对中国11 家蒙牛工厂进行对标升级。 |
下一篇:2018年河北省肉羊生产形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