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保证国家主粮安全,鼓励农户种植,国家自2008年起实行临时收储政策。临储政策对玉米价格形成托市,使得玉米价格维持在较高水平。2008~2014年,国内玉米价格逐年上涨,大连玉米现货价由1500元/吨上涨至2300元/吨。由于玉米种植利润高于其他农作物,农民种植热情提升。2008~2015年,玉米播种面积年均增速约3.69%,至2015年达到5.56亿亩。同时天气原因导致单位面积产量不断增加,国内产量持续攀升,国内玉米逐渐供给严重过剩。截至2015年末,国内玉米库存量约2.44亿吨,库存消费高达历史最高的156%。国际玉米方面,多年丰产造成国际玉米价格逐年下行,2013年下半年起国际玉米到港价加成惩罚性关税及增值税等费用后与国内价格基本持平。综上来看,国内玉米价格过高导致高库存问题无法解决,临储制度改革迫在眉睫。 2016年3月,国家发改委宣布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将原有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目的使玉米价格形成机制更加市场化。同时通过对农民或者深加工企业、饲料企业采购玉米进行补贴的形式,促进东北玉米的种植与消费。临时收储政策的取消使玉米价格于2016年下半年断崖式下跌。同期,玉米库销比小幅下降,库存压力略有缓解,但依然很大。2017年,农业农村部调减非优势区域玉米种植面积约130万公顷,并出台深加工、饲料企业补贴政策以促进玉米消费,意在缓解玉米种植补贴压力和库存压力。受供需关系改善影响,玉米价格温和上涨,库存消费比继续回落。 2018年,全国玉米播种面积继续下降约750万亩至5.24亿亩,全年玉米产量预计将有所下降。按照农业农村部《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年)》,预计未来非主要产区玉米种植面积仍将继续减少,直至玉米临储库存消耗完毕。截至2018年9月14日,临储玉米拍卖规模为7566.61万吨,尚有库存约1.06亿吨。根据农业农村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发布的《2018年9月中国农产品供需形势分析报告》,由于生长条件较好,2018/2019年度国内玉米产量预计为2.13亿吨,较2016/2017年度小幅下降0.3万吨,与种植面积下降幅度基本一致。同时,由于8月国务院会议要求扩大乙醇试点省份、东北地区玉米深加工产能增长约1000万吨、贸易战影响玉米替代产品进口量、我国猪肉需求量相对稳定,预计2018/2019年度玉米需求量将小幅增长至2.3~2.4亿吨,行业供需缺口将进一步增长,库存消费比将连续第四年下降。相对的,因为消费增量主要来自于工业消费,临储拍卖的陈年玉米可满足增量需求(饲料不可使用陈年玉米)。总体来看,不考虑政策因素,玉米供需格局继续小幅改善,而储备轮粮政策、玉米深加工补贴政策成为国家调节玉米价格的工具,玉米价格或将保持温和上涨的态势。 2.2豆粕 又称“大豆粕”,是大豆提取豆油后得到的一种副产品。炼油企业买进大豆进行油脂生产,剩余的豆粕是饲料的主要蛋白来源,一吨大豆约产生800千克豆油和180千克豆粕。决定豆粕价格的核心因素为大豆产量、大豆压榨效益。一般来说,大豆丰收则大豆价格较低,豆粕价格亦较低;大豆压榨效益较差时,厂家会停产,豆粕供应减少,则豆粕价格上涨。 (1)大豆 价格决定机制:大豆价格为全球定价,由全球供需关系决定,主要受主产国播种面积、单产以及全球居民油品消费和饲用消费等因素影响。供给方面,2017年全球大豆新作产量约为31377万吨,大豆主产国美国、巴西、阿根廷和中国产量占全球产量的90%左右,上述四个国家大豆产量决定了全球大豆供给水平。全球大豆新作供给主要由播种面积、单产以及极端天气(如厄尔尼诺等)因素决定。需求方面,全球大豆主要消费国为中国、美国、巴西、阿根廷,上述四国消费量占全球的70%,中国由于国内产量有限、国内消费需求量高成为全球最大大豆进口国,大豆对外依存度超过80%。2017年中国大豆消费量约为9500万吨,其中国内产量仅1200万吨,其余约8300万吨大豆依赖进口,进口来源主要为巴西(占比53%),其次为美国(34%)。全球大豆消费下游主要为压榨、饲用和食用等,需求量取决于居民消费和养殖业景气度等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