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在主产区和主销区之间的长途运输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作用的结果,是为了适应我国居民对热鲜肉和冷鲜肉的消费偏好,这种流通,一方面为生猪主产区扩大了销路,解决了生猪产销矛盾,同时在应对生猪市场价格波动风险,稳定生猪产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生猪销区居民吃上新鲜肉,屠宰企业扩大经营创造了条件;但另一方面,也必须看到生猪大量长途贩运也带来一些值的很重视的问题,如疾病传染,损耗,成本加大,食品安全与安全问题等。本次非洲猪瘟的爆发,或将是行业规范化运作的转折点。 一、我国生猪产销区形成历史及发展趋势 (一)五大生猪主产区和三大生猪主销区 取消生猪派购,开放经营,1985年后我国生猪产业开始大发展。20世纪90年代之前,我国生猪产业流通体制经历了从初期的市场调节、自由购销(1949-1954年)到计划经济时代统购统销阶段(1955-1984)再到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背景下的自由流通阶段(1985年)的发展演化。在这个过程中,农民和政府为市场参与主体。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我国猪肉在1985年前增长缓慢,生猪和猪肉产品极其短缺。1985年之后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 、《关于调整生猪购销政策的价格的方案》决定取消生猪派购,生猪开放经营,实行合同订购和市场采购以及有指导的议购议销,统购统销政策被打破。中国的生猪产业由此开始了大发展。 我国生猪和猪肉主产区及主销区的形成和所处政治文化经济背景息息相关。我国生猪和猪肉主产区和主销区的形成,是随着转轨过程中我国区域间经济的社会的变化发展而形成的。同时,主产区和主销区也在不断变化之中。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生猪产不足销,猪肉凭票定量供应。猪肉主销区是北京,天津、上海和东北等地,主要以掉波动白条猪肉和分割肉为主,但也有部分活猪调运。20实际50年代,为保证对苏联出口,也曾将生猪从吉林、辽宁、河北等地调到哈尔滨加工后出口。 五大生猪主产区和三大生猪主销区。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区域、省际生猪流通不断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家公路、铁路交通的而快速发展,流通地域不断从本地向外地扩展,逐渐形成了五大生猪主产区和三大生猪主销区。具体而言,五大生猪主产区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太行山、秦岭、横断山脉以东的五大地区,即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西南地区(四川盆地)和华南地区。这些主产区多为平原和盆地,且具有人口密集,粮食产区的特点,其形成与各地自然资源禀赋、各地区生猪生产比较优势密切相关。而生猪主销区可以分为三大板块: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 产销区根据流通成本呈对应关系,区域优势各不相同。概括而言,西南主产区对应的主销区是珠三角地区,华北主产区对应的是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长江中下游主产区对应的是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华南主产区对应的是珠三角地区,东北主产区对应的是环渤海地区。这种对应关系主要取决于流通成本。就流通成本、饲养成本和疾病风险控制因素而言,五大主产区的竞争力表现为:西南和华南地区的饲料成本较高,竞争力较弱;长江中下游和华北地区的疾病风险控制力较弱;东北和西南地区的流通成本较高,竞争力较弱。总体而言,当前的流通成本相对稳定,而饲料成本和疾病控制成本较高,西南地区在流通成本和饲料成本方面都较高,但随着产业从东部地区想中西部转移,并在总部和西南部聚集,加上该地区自身人口众多,该的确有演化为生猪主销区的可能性,随着饲料成本的上升,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生猪主产区呈现转移趋势。 |
上一篇:东北在建养猪项目超615亿元!非洲猪瘟禁运令下何去何从?上市猪..
下一篇:非洲猪瘟、环保禁养 站在风口浪尖的散养户是走还是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