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提高我国狂犬病的综合防控能力,以陕西省韩城市、安徽省界首市以及贵州省桐梓县作为城市、农村、城乡结合部的代表区,项目组实施了狂犬病综合防控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通过开展集成新型实用防控技术,落实大规模免疫、监测、宣传培训等措施,项目实施成效显著 :犬只免疫率由项目实施前不足 20% 提升至 92.06% ;发病人数显著下降,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3 个项目区的狂犬病防控知识知晓率分别由项目实施前的40.3%、50.0% 和 86.3% 提升至 93.8%、95.0% 和 93.0%,公众对狂犬病认知度显著提升,营造了齐抓共管的良好社会氛围;整合锻炼狂犬病防治队伍,为防治工作储备了人才;社会关系更加和睦,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此外,项目区还提出了改进免疫标识、加强流浪犬管理的建议。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侵害所有温血动物和人中枢神经系统而引起的一种急性、致死性人畜共患传染病,是迄今为止人类唯一病死率高达 100% 的急性传染病。我国是受狂犬病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2007 年狂犬病发病人数达 3 300 人,居世界第 2 位,对公众健康、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构成严重威胁。犬接种狂犬病疫苗是 OIE、WHO等国际组织一致推荐的预防人和动物狂犬病的根本措施 。研究证明,为 70% 的犬接种狂犬病疫苗,能有效阻断狂犬病毒的传播 。据统计,我国的犬只主要分布在农村,但农村地区犬狂犬病免疫率低,加强对农村地区犬的管理和免疫是当前我国动物狂犬病防控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为解决经费保障难、技术指南欠缺,公众对狂犬病认知程度低、对免疫工作不配合,防控难落实等问题,2013—2017 年,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与世界动物保护协会合作,在安徽界首市、陕西韩城市以及贵州桐梓县等 3个有代表性的项目区实施狂犬病综合防控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通过集成新型实用防控技术,落实大规模免疫、监测、宣传培训等措施,建立适合农村、城市和城乡接合部等不同区域的狂犬病防控模式,以点带面在全国推广狂犬病综合防控技术。为评估项目实施效果,项目组对相关情况开展了调查。 1 项目区基线情况 项目组下发了《狂犬病综合防控技术集成与示范(红项圈)项目实施方案》,通过实地调查、问卷调查等形式对项目区犬的基本情况(数量、饲养方式、人犬比例等)、狂犬病防控措施、人畜间狂犬病流行情况以及狂犬病防控知识知晓率等信息开展基线调查。 1.1 犬的基本情况 安徽界首、陕西韩城和贵州桐梓 3 个项目区人口及犬只饲养情况见表 1,犬数与人数的比值分别约为 1:10、1:12 和 1:25,犬数与户数的比值分别为 1:2.4、1:3.9 和 1:6.3。据分析,农村饲养犬,86.4% 自由采食,12.2% 定时饲喂,1.4% 偶尔饲喂;犬的拴养(圈养)率仅为 13.3%。犬病以发热、腹泻为主要症状,以营养代谢病为主(40.0%),还包括犬瘟热(5.9%)、细小病毒病(10.0%)、寄生虫病(15.0%)及其他情况(29.1%)。
1.2 狂犬病流行情况 3 个项目区位于我国狂犬病高发地区。2008—2012 年,贵州省狂犬病发病人数共计 1 363 人,其中,2006 年贵州省狂犬病发病人数达 644 人,位居全国前茅;2008—2012 年,安徽省狂犬病发病人数共计 229 人,死亡 219 人,年平均死亡人数43.8 人;2008—2012 年,陕西省韩城市狂犬病发病人数共计 6 人。项目实施前,各项目区狂犬病流行情况统计见表 2。
1.3 狂犬病免疫情况 2013 年以前,3 个项目区均采取犬只免疫、检疫,监测等方式防控狂犬病,但各省用于狂犬病的防控经费非常有限。贵州省狂犬病防控经费远不能满足免疫需求(50 万元 / 年),犬免疫密度仅维持在 30%~40%,一线防疫员职业风险较高(如咬伤),桐梓县每年依靠省里调拨狂犬病疫苗,且缺少人员防护等经费支持,2010 年犬免疫密度仅为 8.03%。陕西省农村犬免疫密度维持在 30%左右,韩城市 2007—2010 年犬狂犬病免疫密度不足 20%。安徽省偏远农村地区犬的免疫密度不足5%。一旦发生狂犬病疫情,只能采取扑杀犬只的方式扑灭疫情,消耗人力物力,造成不良社会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