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业篇

走“中国特色”的养猪业发展道路

日期:09-27 作者:潘玉春- 小 + 大

据此,如果养猪业只是“资本家们逐利的猎场、专业人员赚钱的平台,而将环境污染留给国家,农民只能作壁上观”,那么国家是应该鼓励进口粮食还是进口肉类产品(包括猪肉、牛羊肉和水产)? 显然应该鼓励直接进口肉类产品。贸易保护的对象最应考虑的是国家利益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猪肉(包括头、蹄、下水等副产品)进口方面, 国家必将调整政策,加强计划与管理。

有人认为,目前全球猪肉贸易量仅为750 万t 左右、牛羊肉约800 万t 左右,中国缺少进口货单, 但是中国的市场需求对世界产业布局的引导作用在过去30 多年世界大豆生产的变化就足以证明。而且一些中国企业正在走出国门从事种植业,相信未来也会有人从事养殖业。

二 生态文明

1、不能罔顾环境污染的严重性,更不容怀疑党抓生态文明的决心

《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因此,不能罔顾环境与生态问题的严重性,也不能低估党和政府建设生态文明的决心。

有人对此提出质疑,认为强调环保可能会提高养猪业的门槛,提升猪肉及其产品价格,进而提高CPI(Consumer Price Index,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使CPI 真正变味为“China Pig Index”。事实上, 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系统,将降低猪的死亡率, 提升养猪业的生产效率;另一方面,人均消费量的减少及差异化、品牌化的猪肉产品市场体系的健全, 将弱化环境控制对CPI 的影响。尤其是新的市场体系,品牌将是抓手,分级当属常态。高端产品面向高端人群,价格可以放开,而中低端产品面向大众消费者,价格可以适度控制。与此同时,在总体上放开猪肉价格的前提下可加强宏观调控,包括进口。

2、养猪需被重新纳入生态循环,因而应当大力提倡“田间养殖”

养猪业会产生大量粪便、尿液以及气味,其中只有气味天然有害,而粪便和尿液就其初始状态而言是中性的,若应用得当可以变废为宝,应用不当则可变废为污。

传统式养猪一般采用庭院加放牧的方式,这种模式多采用地方品种,规模一般限于几头,主要利用泔脚、农副产品、青粗饲料进行饲喂,对于粪污的处理主要用于积肥还田,疾病也不严重。因此, 传统方式是将养猪纳入到生态循环链内,形成粮、草→猪→肥→粮的良性循环,实现了天、人、猪的和谐统一,即“生产- 生态- 生活”的有机统一, 但这种养殖模式生产效率以及生产效益较低,无法满足现代养猪业的需要,因而必然日渐式微乃至退出历史舞台。

改革后兴起的专业户养猪目的主要是赚钱,养殖一般仍在村内庭前屋后,品种以引进为主,规模较大,采用配合饲料饲喂,粪污则少量还田,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疾病问题相当严重。

近些年蓬勃兴起的工厂化养猪一般场地独立, 采用引进品种,规模很大,采用配合饲料饲喂,粪污通过沼气发酵等方式实现达标排放,面临的疾病问题更加严重。据报道,一个年出栏万头猪的工厂, 其年投入饲料3 300 t(中间水平),若采用全水冲的清污方式年耗淡水(变为污水)10 万t、采用刮粪+ 水冲方式需7 万t、采用干清+ 水冲方式需3.5 万t,且每天向大气排出氮35.5 kg、H2S 32 kg、粉尘57.5 kg 及大量臭气和病原微生物,可污染5 km2 内空气。可见,工厂化养猪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环保问题。

必须承认,走出庭院向规模经营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走向哪里、规模多大为宜是当前中国养猪业的根本问题。笔者认为,走向田间,适度规模与环境消纳能力匹配,可以经济、有效地处理粪便、尿液,使其变废为宝,这是最好的解决方式。进一步地,大力提倡“田间猪场”模式——土地流转、适度规模、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将其作为未来养猪业的最主要模式,以将养猪业重新纳入农业生态循环链内,从根本上经济、有效地解决养猪污染问题。

上一篇:浙江省猪业转型升级经验总结和启示

下一篇:中国养猪业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地址:河北省邢台市  |  电话:0319—3163003  |  

Copyright © 2024 天人文章管理系统 授权使用


首页
分享
留言 搜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