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地属于没有工厂、没有企业、没有矿藏的“三无”贫困县。为了脱贫攻坚,前两年依托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大力发展养殖业,在政策扶持之下,一批养猪、养鸡、养鸭大户迅速成长起来,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中央环保督察的推进,当地一些环境污染问题也暴露了出来。 为迎接环保督查,当地不得不忍痛割爱,实行关停“一刀切”:凡养猪规模达到三头以上者一律出售。大规模集中出售,导致猪贩子大幅度压价,为帮助养猪户止损,政府对每头猪实行70~80元的财政补贴,可这也只是杯水车薪,于增收无补,养猪户仍然怨声载道。 产业扶贫要稳扎稳打,切忌“翻烧饼”。谋划和推进产业扶贫,一定要通盘考虑,不可盲目,要钻得深,研究透,不可浅尝辄止,更不可半途而废,为了局部利益,一个小小的失策,都可能满盘皆输,付出沉重的代价。 首先,产业扶贫要算好经济账。产业扶贫的目的是什么?就是帮助贫困户打造一些财源广进的渠道。 作为一个“三无”贫困县,发展养殖业的确是不错的选择,事实表明,脱贫攻坚的方向也是正确的,因为,这的确为贫困户增收了。但,如果因为没有处理好污染问题,就简单粗暴地一关了之,前期投入的损失如何承担?如此处理,不是让这些养殖户“血本无归”吗?这是一本再明白不过的经济账了。 这样的处理方式与政策朝令夕改何异?还如何取信于民,扎实推进脱贫攻坚?所以,产业扶贫眼光要高瞻远瞩,既因地制宜,又百家争鸣,广开言路,谋定而后动,以增收为老百姓吃下定心丸,保持增收初心不变。 其次,产业扶贫要算好生态账。发展养殖业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这样的产业扶贫才是健康态。 站在养殖户的角度,污水、粪便的处理,可能是小事,因为在他们看来,这比化工厂的污染小多了。但,站在环保的角度,任何污染都是大事,绝不可小视。治污需要八方联合作战,一个地方的污染就像流行感冒一样,必然会影响周边及其他地区。 如何引导养殖户健康养殖?这不仅需要政府加强规范监管,更需要政府带头出面疏导,比如帮助养殖户建立化粪池,对粪便、污水进行多级处理;用粪便做养料,附带发展种植业等,从而让恶性排污变成良性利用。 因为养殖污染就卖猪杀鸡,不过是因噎废食,大大挫伤了老百姓脱贫致富的积极性。 当前,脱贫攻坚与环境污染两个问题交织在我们的工作中,都是迫在眉睫的大问题、难问题。但是,不能因为要烧左边眉毛,就连眼睛都不睁了吧?产业扶贫与环境治理并不矛盾,更应该是协调共赢的。这需要地方政府部门把握好尺度,这个尺度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两手抓、两手硬。 针对类似为了迎接环境督查而关停养殖这样的现象,笔者以为,最简单的、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集中民意,与养殖户一起研究,寻找出一条既养殖又环保的路子。 相信这样的路是有的,关键看地方政府愿不愿意去走,有没有耐心去尝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