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国畜牧业转型期基本特征: 1、 畜产品供求基本平衡,从生产中心转向消费中心; 2、 法律环境和标准体系日臻完善; 3、 确立了市场主导资源配置的机制; 4、 平衡的政策体系基本建立,短缺时代的特别通行证已经被吊销。 连续两年下降,是20年来首次。 二、产业转型期攻坚阶段的问题与挑战 中国畜牧业面临着“三力”与“三断”—— 三力:约束性法规和政策的反制力;消费需求提升的推动力;产业高速运转产生的离心力; 三断:从农场到餐桌的产品流在屠宰加工阶段断裂;消费者意见反馈的信息流同样在屠宰加工环节断裂;生猪生产过程中,粮食-肉-粪-肥-粮食的生物循环在粪到肥的环节断裂。 1、 行业相关政策动态: (1)注重上游粮食生产和种植结构调整,以及完善市场机制; (2)注重畜牧业生产过程的产品的质量、安全性保障,以及环境保护; (3)2016年全国超过20个省份都划定了生猪禁养区,启动猪场拆迁行动,生猪存栏减少3600万头。 2、区域布局调整: (1)未来生猪布局呈现“纺锤形”; (2)产业资本投资超千亿,战略性抢占增量,战术性挤占存量; 3、传统的热鲜肉消费占据主导地位,成为产业再布局的瓶颈; 4、组织形式调整:三足鼎立格局形成,散户退出,一条龙、规模场大幅扩张,一体化进程加快。 5、供给结构调整:去产能红利被进口产品蚕食。全年猪肉及副产品进口311万吨,同比增加95.1%。 6、产能调整:环保与投资压力限制散户能繁母猪存栏恢复,规模扩张成产能恢复的新动能。 7、生产成本结构分析: 2000-2015年生猪养殖饲料成本高居不下,抬高了养殖总成本,由于养殖模式尚在调整,仔猪成本是造成养殖总成本波动的主要因素。 8、母猪资源与仔猪自由市场:流入自由市场的仔猪供应量减少造成价格高涨。 9、差异化产品-来自于差异化需求:完全西式的生产体系和产品标准与中国传统消费习惯。 三、中国生猪产业的再平衡 1、借助消费需求提升的推动力,完善产业链,修补产品流和信息流的断裂: (1)从农牧企业到食品企业; (2)自主发展,并购发展和战略合作; (3)品牌战略。 2、发展以创新为核心的全要素生产力,应对约束性法规和政策的反制力; (1)从粮食安全到食品安全; (2)从粗放发展到生态和谐发展; (3)政策法规是产业创新的原动力。 3、以多赢的紧密结合方式聚合发展,应对产业高速发展的离心力; (1)发展自养和合同农场,以及合作社的混合组织方式; (2)建立系统内对冲机制,共同防范风险; (3)建立产业外部生态环境,政府、行会、相关产业。 |
上一篇:警惕:未来猪场的N种死法
下一篇:破局养猪中生死轮回的魔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