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数据显示,一只成年鸡日均排泄鲜鸡粪大约100克,累计年排粪约36.4公斤。据此估测,一个万羽的蛋鸡场,每年可产粪便超过365吨。若加上鸡场每天排放的污水,这些污水与粪便混合在一起排出,其数量远超每天一吨。这些混合排泄物含有大量高浓度的有机物与病菌,气味恶臭,蝇蛆滋生,严重污染周边环境。 这种污染同时也会造成鸡舍不良空气的微循环;既从鸡舍源源排出的有害气体,还有堆积在鸡场附近的粪便中的一些病原微生物、寄生虫虫卵以及滋生的蚊蝇等密布于养殖场四周,仍会经由进风口返回鸡舍里去。还有业内专家指出,鸡粪中富含的有机物及病原体腐败分解物、磷的富营养化作用及病原微生物的繁殖都会对水体造成污染。而这污染不单指地表水,有毒、有害成分还易渗入到地下水中,严重污染地下水。 同时,鸡粪污染的特点是含水率高,石粉含量高,脱落羽毛多,含氮量高,含纤维素低,粘滞性大,因而处理难度也大。尤其是在高温雨季,许多鸡场的粪污处理都是令人发愁的难题。 随着养禽业集约化程度的日益提高,一个存栏蛋鸡10万羽或年出栏肉鸡50万羽的养殖场,其粪污对周边环境的负面影响和处理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怎样处理这些每天都源源不断产生的粪污呢?利用有机粪污自身的特点进行生物发酵是可行的办法之一。按理说,鸡粪的处理与利用应该是以鸡粪的现场堆积发酵最现成也最方便。 从理论上讲,当粪便堆内温度高于50度时,嗜温微生物逐渐被生活在45~65度的高温菌所取代。此时,有益微生物大量繁殖,最易分解有机物(鸡粪中有20%~25%的未被机体消化的有机营养物)并转化成为植物所能吸收的营养腐殖质。各种病原、寄生虫卵、杂草种子均可被杀死。70度以上时,大多数嗜热性微生物大批死亡、休眠。这种经高温堆肥处理后的粪便呈棕黄色,质地松软,无特殊臭味,无蚊蝇滋生。 但是,鸡场粪场的现实状况并不能达到这一理想的发酵环境。如果是好氧堆肥,这需要有距鸡场近便的一定面积的硬化场地和棚顶及发酵池,还要有雨污分流设施,由于粪污是每天源源不断产生的,场地设施的充裕与人工劳力的付出也不可小觑。如果是采用厌氧堆肥,多立方的封闭堆肥达到完全腐熟往往要2~3个月时间,要有多个堆放点交替使用,周期长,异味浓烈,有些杂质分解不充分。 至于其他方式的粪便处理,目前的单项技术不少,如固液分离、厌氧发酵池发酵、人工湿地、沼气发酵、发酵罐加热发酵等。但许多应用效果受技术、地域、季节气候、土地等制约因素的影响并不理想。一时还难于很好的推广。例如,许多的小型常温、中温沼气池,在我国北方冬季由于冻裂、漏气而废弃不用。有的沼气设备只能在夏季维持低效率的运转,发酵罐冬天保温不好,夏天又吸附不了多少太阳能(没有配建太阳能暖棚和转换储存设备),成了既增不了温又保不住温的不能保证高温发酵的高投入低产出项目;有的设备为了冬季产气,只好修建锅炉来加温。有的沼气设备由于积沙淤泥堵塞而停产。又如高床发酵养鸡,是比较可行的方式,但普及推广受制于劳动强度、垫料成本和菌种效果这三大因素。 虽然使用电动翻耙垫料可减轻劳动强度,但运行费用高,投资大,维护难。就菌种效果说,芽孢杆菌的快速增殖需要较高温度,尤其南方高温多湿环境,发酵床运转过程中温度会上升到50~60℃甚至升至65℃,鸡只伏栖于床架板上很可能导致热应激。再加上温湿度控制、PH值调整、微生物数量和活性检测与补充等难度,不易普及。 鸡粪直接用于农田也是不妥的。一个是堆积运输,一个是农田施用量。鸡粪在夏季含水量大,稀软甚至呈粪水四溢状,雨季更甚。这给堆积运输和直接施用带来很大困难。水稻、冬麦每亩总共需要18.5公斤氮,8.7公斤磷,7公斤钾,由于耕地土壤中本来已经含有这些养分了,再加上化肥的施用量很大,所以就不必要一定要大量施用鸡粪肥了,鸡粪肥“烧苗”是很厉害的。施用后导致的氮磷养分过量会引起土壤各种养分失衡与流失。 所以,从源头上,使粪便排泄之前之初就达到减量化、弱害化,进而更便于把这种低污染物加工成无害化、资源化的有机肥;是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的。 管好规模鸡场的粪污源头,主要指向是应用微生态制剂,中兽药,发酵饲料以及更加科学化精细化的饲料配方的调整和生产工艺的改进;在鸡的消化道里提高饲料营养物质的利用率,同时减少一些组份(如蛋白、微量元素)的摄入(添加)量;由此,在排泄物由肛门“出口”之前的鸡的肠道里对粪便进行体内加工预处理,以达到粪便的减量化、弱害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