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疾病时,有时由于肝细胞摄取胆绿素的能力下降,摄取的胆绿素较少,而较少的胆绿素会被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变成胆红素,使得胆汁中胆绿素较少,胆红素较多,而使胆汁的颜色变为橙黄色,这样当胆汁排泄到肠道后,如果出现肠道微生物异常,则会以胆红素表现的颜色形式排泄下来,这样的粪便表现为黄白色、橙黄色或硫磺色。如包涵体肝炎、安卡拉病、盲肠肝炎、弧菌性肝炎等。 粪便的颜色还与采食情况有关,如采食了含有较多量铁食物以及猪血时,则粪便表现黑色;采食了大量蔬菜则粪便表现绿色、青色等等。 二、粪便的形状 粪便的形状,主要与粪便的含水量有关。当肠道发生炎症时,会发生渗出性炎症,导致肠道水分和浆液渗出,表现为拉稀。根据炎症程度或喝入水分的多少,可以表现为不同的粪便形状如水便、糊便、料便、条状便、柱状便等等。 粪便的形状与粪便的颜色共同组成了粪便的外观,对我们的临床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意义。 水样便 有两种情况。一是肠道炎症导致,一般会混有饲料;二是尿道炎症导致,一般开始是米汤样,后期是水样,或者呈喷射状。 肠道炎症导致的水样便见于食盐中毒、热应激和肠毒综合症。食盐中毒,由于导致肠道高渗透压出现,会调动体内的水分进入肠道而形成水样粪便,由于原饲料的存在,往往有渣渣粒粒样饲料混入;热应激因天热需要通过饮水散温及补充体液,肠道也会积聚大量的水液,导致水样粪便的出现,其中也会有渣粒样饲料混入;坏死性肠炎因肠道炎症导致大量浆液性渗出会出现水样粪便,但这种粪便中混入的未被消化的饲料稍多,呈料便或粪中带水料便。 尿道炎症导致的水样粪便,是由于肾炎的发生,而使尿酸盐沉积于肾脏和输尿管,导致尿道渗透压升高,体内的水分积聚于尿道,同时限制了水分的再吸收,使得尿道水液增多,排泄于泄殖腔,导致水样粪便出现,见于肾传支、法氏囊、痛风等。这种情况最常见于肾传支,由于肾传支病毒对肾脏的亲嗜性很高,导致较严重的肾炎发生而引起,这种情况一开始较轻时是排米汤样粪便(半流质样的尿酸盐)、后水液逐渐增多,水便加重,严重时呈喷射状;传染性法氏囊的发病与肾传支初期相似,排米汤样粪便,后渐而出现水便,但法氏囊出现水便的程度很难与肾传支相比,说明法氏囊对肾脏的伤害不如肾传支;痛风表现的是以半流质的尿酸盐为主,真正水样便的程度很轻,粪便中混有大量的尿酸盐。 过料便 过料便主要是因为饲料未被消化而排泄于体外导致,主要见于小肠球虫、梭菌性肠炎、霉菌毒素中毒、绦虫病、线虫病、肠道细菌群紊乱以及饲料原料选择上的问题等。小肠球虫因为轻者主要导致小肠的炎症(特别是产蛋期和育成期),同时导致浆液性渗出增多,又因肠道炎症消化率利用率降低,饲料未被消化便排出体外,球虫进一步加重则表现出血现象;梭菌性肠炎:由于一些因素导致的肠道损伤,导致肠粘膜脱落,覆盖于肠道导致厌氧环境有利于厌氧梭菌的生长,或者因为肠道细菌群紊乱导致梭菌开始繁殖,使得肠道发生坏死性炎症,导致肠道渗出增多,导致料便出现;绦虫线虫病:由于绦虫线虫对肠道的损伤,肠道发生炎症,消化功能下降、浆液性渗出增多,导致料便出现;肠道细菌群紊乱,也会引起小肠消化能力下降,导致料便发生。 圆柱形便 圆柱圆锥形便是正常粪便形状。但有些圆柱样便比较干燥结实,这些主要是粪便中含水量低的原因。发生这样粪便的原因主要是饮水量不足、肠道蠕动力下降、大肠肿瘤等等。饮水量不足,是饲养管理问题,主要见于饮水器堵塞、水压不足、水质太差等,应主要从饲养管理入手、细微观察、解决隐患;肠道蠕动力下降,见于脾胃虚弱、燥热天气、饲料粗纤维过低、能量饲料过高、慢性的轻微中毒(如霉菌毒素的轻微蓄积性中毒)等。脾胃虚弱,用中医的解释最为贴切,肺、脾、肾诸脏虚弱,脾虚则运化无力,水谷精微不得传输、糟粕无力运行于大肠。肺虚则宣降无常,肺与大肠相表里,肺虚则大肠气机不利,运行受阻。肾主水,司二便,肾虚则肠道失濡,开合不利,糟粕受阻。燥热天气,体内水分过度蒸发,加上肠胃功能反射性迟缓变弱,则很容易发生便秘。如若供水不足,则更为严重。饲料粗纤维过低,不能有效刺激肠道,使肠道蠕动减慢。能量饲料过高,导致内热过度,烘失水分,而且因热而影响肠胃蠕动。慢性轻微性中毒如霉菌毒素轻微蓄积性中毒由于持续刺激胃肠而导致胃肠麻痹,蠕动变慢,而又由于毒素会神经性伤害导致平滑肌收缩无力引起蠕动减慢,胃肠蠕动变慢时,水分大量被吸收,导致肠便秘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