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交通物流的迅猛发展,活体肉用动物(指用于屠宰的活畜禽)跨省调运现象普遍,动物疫病传播的风险随之增加。 为加强动物疫病防控,国家提出无规定动物疫病区(以下简称无疫区)建议,海南省为代表的省实施以冷鲜肉代替活体肉用动物跨省流通的防疫策略,大大提高了动物卫生水平和畜牧业养殖水平,保障了畜产品质量安全,保护了广大农民的利益。 海南省四面环海,凭借得天独厚的隔离屏障,2009年10月通过农业部评估,成为我国首个口蹄疫免疫无疫区。在维护无疫区建设成果的道路上,海南省不断探索经验,相继发布《海南省农业厅关于暂停从岛外引入活禽的通告》《海南省农业厅关于停止输入省外活体肉用动物的通告》,全面实施以冷鲜肉代替活体肉用动物跨省调运防疫策略,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无疫区建设成果。 综合防疫策略的应用思考 一是顺应社会发展,必须转变防疫策略。根据《动物防疫法》第5条与第13条规定,国家实施以强制免疫为主的防疫策略。该防疫策略以保护动物个体为目标,解决了部分动物防疫条件差、饲料营养水平低、流行性疫病多发的问题,最大限度地控制了动物疫情的蔓延,动物疫病得到有效地扑灭、净化。但近年来,口蹄疫、禽流感、小反刍兽疫等重大动物疫情在个别区域时有发生,以动物疫病区域安全为防疫管理对象,成为动物疫病防控亟需解决的问题。据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统计,目前国际上有74%的国家通过实施区域化管理,控制或消除特定动物疫病,实现了动物疫病的净化。据海南省畜牧部门统计,2014年海南省猪、禽、牛与羊的病死率分别降至1.8%、5%、0.8%,实施该防疫策略取得明显效果。为此,动物疫病防控要按照《动物防疫法》第24条的规定,将重心从个体防疫转换为与区域管理相结合,实施以“区域管理为主,个体免疫为辅”的防疫策略,提升区域动物卫生水平,全面建设无疫区。 二是活体肉用动物跨省调运是疫病传播的主要因素,冷解肉代替活体肉用动物跨省调运是必然趋势。我国幅员辽阔,区域差异显著,活体肉用动物跨省调运导致疫病跨区域传播的风险困扰着动物防疫工作。据农业部专家组调查,甘肃的小反刍兽疫疫情就是新疆的羊贩子到甘肃买羊,通过跨省调运传播的。特别是,当一地发生动物疫情后动物价格会降低,这直接导致远距离低价格违法贩运行为的发生,使得《动物防疫法》第25条的规定很难得到落实。此外,活体肉用动物跨省调运,在途中几经辗转,因应激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进入交易市场极易传播、感染动物疫病,造成动物疫情传播。用冷鲜肉代替活体肉用动物跨省调运,避免了活体肉用动物携带疫病病原跨区域传播的风险,从根本上解决了动物疫病传播的问题。 冷鲜肉,指严格执行兽医检疫制度,对屠宰后的畜禽胴体迅速进行冷却处理,使胴体温度在24h内迅速降至0-4℃,并在后续加工、流通和销售中始终在0-4℃的冷链下保存的肉类。其具有抑制有害细菌繁殖、肉质鲜美、保质期长、营养价值高等特点。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小型农贸市场不断减少,现代化超市、集贸市场不断增加,居民对肉类的消费逐渐从热鲜肉转变成冷鲜肉。 活体肉用动物是动物疫病传播的主要因素。我们做个简单的比喻,把活体肉用动物比作“火把”,把单个省比作“炸药库”,倘若继续允许活畜禽跨省调运行为,无疑是让一个人举着“火把”公然行走在“炸药库”中,那么引爆“炸药库”的风险时刻存在着。所以,无疫区的建设就是要杜绝“火把”隐患,这样才能维护一个区域的安全。用冷鲜肉代替活体肉用动物跨省调运,既保障了区域内居民健康安全的肉品供应,又从源头上避免了动物疫病传播,净化了区域动物疫病,把防疫管理单位从县转变为省,达到建立无疫区的目的,可谓一举两得。 三是建立健全畜禽耳标追溯体系,增强疫病防控能力。建立全国范围的畜禽耳标追溯体系,将畜禽耳标追溯体系贯穿生产、流通和加工的全过程,让饲养场、交易市场和屠宰企业都能通过自动识读器对电子耳标进行扫描登记,上传国家信息库,以便于开展全国范围的动物疫病监控工作。通过畜禽耳标追溯系统,实现动物疫病及其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 四是完善法律法规保障机制,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在立法调研的基础上,尽快修订《动物防疫法》,将“预防为主”的防疫方针落实到区域防疫管理对策上;研究制定出台“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管理条例”,建立健全区域化管理法律保障机制。探索将破坏无疫区建设防疫策略的法律责任上升到刑罚水平,提高跨省调运活体肉用动物的违法成本。进一步探索研究省内动物分类检疫制度,规范易感动物跨县境流通,倡导自繁自养模式,提高规模化养殖比例。 五是不断完善防疫策略,提高动物疫病防控水平。动物疫情复杂多变,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任重道远,需要不断研究探索新的防控策略。要充分利用我国的政治体制优势,不断深化冷鲜肉代替活体肉用动物跨省调运防疫策略的实践与应用,不断完善组织保障机制、财政保障机制和准入审批机制,建立健全防疫屏障体系建设。全国其它各省应普遍建设无疫区,力争通过OIE认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