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料篇

饲料企业隐性知识的分享和管理

日期:05-19 作者:饲料市场- 小 + 大

  总之,企业对隐性知识的发掘和运用,对帮助企业合理使用人才、正确决策、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企业的适应能力、保护知识资产和核心技术、创建学习型组织,以及创造市场价值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正如经济学家张维迎所说:“企业最重要的竞争力是看这个企业在多大程度上积累了具有现实互补性的知识。因为这些知识是别人偷不去、买不来、拆不开、带不走的,而在这些知识和经验中,80%都是深藏于员工内心的隐性知识。”
  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所长王德禄进一步指出:“知识管理的目的是实现知识共享的智力管理,无论中国企业愿意也好,不愿意也好,迟早要做的。这一步走得早,就会主动;走得晚,就会落后、掉队。”而智力只能来源于隐性知识的发掘和运用。
  三、隐性知识为什么难以显性化? 
  1、知识提供方对于隐性知识的垄断性。
  在很多行业,隐性技术的不明晰化使得某些公司在特定领域保持了长期的技术竞争优势。与之相反,在某些情况下,由于技术的高度明晰化,企业很难将其在某个领域所具有的技术优势转化为长期的技术竞争力。这些因素限制知识进入公共传播领域,或控制知识的传播与共享,也决定了在饲料企业间的隐性知识显性化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在饲料企业内部,隐性知识拥有者出于对所有权、特权地位、优势地位等的考虑,不会主动传播知识,特别是当他的知识来之不易,而又能给他带来经济或社会收益的时候更是如此。例如一个高明的配方师不会随便把他的思路和窍门传授给别人,因为这样对于师傅来说存在培养“掘墓人”的风险。
  2、知识接受者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外部知识,或者存在情绪抵触。
  在使用新知识的过程中,由于缺乏激励将导致接受者故意拖延、被动应付、虚假接受、暗地破坏或公然的反抗等行为的发生。这种现象与其知识吸收能力、知识存量和知识结构有直接关系。缺乏相应的知识吸收能力将制约企业内各部门对相关知识的吸收,知识转移初始困难将会中止知识转移与共享的借口,并使组织返回或停留在初始状态。
  3、知识提供方与接受方之间缺乏信用
  相互信任是任何交易的灵魂,知识转化也不例外。信用体系缺乏也是隐性知识共享困难的原因之一。知识共享的困难,原因在于信息一般是客观事实, 而知识则强调联系或关系,是主观的。每一个员工的经验、对事物的认识及其世界观、价值观都是不同的,他们对知识的意义、价值和使用进行评价,得出的看法也是不一样的。
  4、组织体制的制约
  隐性知识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它的传播范围非常有限,并且往往很难从书本上直接得到,只有在实际工作的直接接触中才能得到。但在很多饲料企业,员工之间缺乏有效的深度交流。每个人的工作被组织限定在狭窄的范围里,按照管理者的安排进行工作,无法突破岗位对个人的约束。企业制度越完善,员工的工作就越机械化、越细化,长期被制度约束的员工,其工作能力和思维方式被禁锢在一个小圈子里,不能超越,对于隐性知识的共享造成很大的障碍。
     四、隐性知识如何显性化?
  隐性知识显性化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其本质可归结为由认识论和本体论两个维度交叉组合而成的知识螺旋上升过程。在此过程中,各种类型的企业知识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转化,从而使企业新知识被不断创造出来。
  (一)从认识论维度考察,企业知识的四种转化过程如下:
  1、社会化: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通过观察、感悟、对话、模仿和不断实践等,使得难以表达的技能、经验和诀窍、心智模式和团队的默契等隐性知识在企业不同层次知识主体内部和之间交流与共享。 
  2、外部化: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通过隐喻、类比、图表、概念和模型等方式,将企业不同层次知识主体所拥有的、可以显性化的那些隐性知识用概念、语言和文字等清晰地表达出来。外部化是扩大隐性知识交流与共享范围,实现企业知识创造的重要途径。
  3、综合化: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通过整理、分类、整序、综合和一致性验证等方式,把外部化得到的分散的、不系统的显性知识和企业原有的各种显性知识进一步组合化、格式化、规范化。
  4、内部化: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通过阅读、聆听、练习和干中学等方式,将各种相关的企业显性知识进一步升华,内化为新的、更高级的企业不同层次知识主体的隐性知识。
  企业知识的四种转化过程是一个不断螺旋上升的连续过程和统一整体。

上一篇:“微利经营”是当下饲料行业常态

下一篇:规模化牧场粗饲料使用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地址:河北省邢台市  |  电话:0319—3163003  |  

Copyright © 2024 天人文章管理系统 授权使用


首页
分享
留言 搜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