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关爱员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 敬业精神强在生产中我们看到,正大西球猪场的员工精神饱满,干工作都很勤奋、自觉、努力,每天都在按照既定的操作程序开展工作,其中的很多人工龄都在7年以上。员工以在猪场工作为荣,思想情绪稳定,干工作就如干自己的事情一样认真、努力,确保了生产成绩及盈利水平多年来一直位于泰国正大 76个猪场的前三名。据正大西球猪场的员工介绍,他们的月收入要高于当地的其它行业;福利待遇也很好,食宿免费,场内伙食较好;社会保障健全;按正大规定每年还可以享受一次调薪 (据了解,除管理人员外,正大猪场将其他人员分为员工和工人。其中,工作十年以上的为员工,享受高于工人的待遇,每年的调薪额也高于工人 ):猪场环境如花园,而且下班后还可以回家与家人团聚。员工认为。虽然猪场工作脏一点 ,但很开心。我们看到西球猪场的员工每天都是笑哈哈的,没有人愁眉苦脸。值得一提的是,泰国正大集团总部为我们安排的培训老师是一位38岁、管理三个猪场及一个培训中心的总经理。 为了做好我们的培训工作,他除回曼谷总部开会外,其它时间均吃住在猪场,按时上下班,与我们一起进猪舍工作。除了讲授理论知识外,还在生产区亲自动手教我们对母猪的膘情评定、对母猪进行发情鉴定等实践知识。培训老师对工作高度负责的敬业精神,令人钦佩。 六、值得反思的几个问题 目前,我国较好的规模猪场母猪年供商品猪 16~18头左右,全国存栏母猪年均提供商品猪 13~15头左右。为何泰国正大猪场母猪却能做到年供商品猪26头,很多问题确实值得反思。 1.1超前的养殖理念。通过在泰国正大猪场的学习培训,我们学到了一些在国内没有学到的知识,深切感受到了目前国内猪场与国际先进猪场之间,在管理水平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泰国正大西球猪场是 1974年建成投产的,是一个目前已运营了37年的老猪场 ,设备条件也与目前国内一些猪场相差不大 ,但为何生产成绩 (母猪年提供26头上市猪、母猪年产胎次 2.5胎等 )会那么高?国内猪场之所以达不到这样的生产指标,其根本原因在于国内猪场不具有超前的养殖理念,员工执行力不强,对技术规程操作的细化管理不到位。这是 目前国内猪场应该认真研究和学习的。 1.2.关爱员工,确保员工队伍的长期稳定泰国正大西球猪场员工队伍稳定。 技术熟练程度高。员工尽心尽力为猪场努力工作的根本原因,是正大集团给予的工作待遇高于当地其它行业,猪场工作环境较好 ,而且下班可以回家,员工以在猪场工作为荣。这与目前国内多数猪场员工如当劳改,几个月不能回家,猪场工作环境脏、乱、差,工作待遇不高,员工怨言较多,工作积极性低 ,以至于人心不稳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作为猪场经济效益的创造者,猪场员工理应得到养猪老板的尊重和爱护,也应该得到他们应该得到的劳动报酬。否则,最终受损失的还是老板自己。 1.3树立“以养为主,养防结合”的新理念。目前,国内不少猪场虽然已将疫苗预防和药物治疗当成 了最重要的工作 。但疾病问题不但未得到有效的解决。反而越来越严重。这表明了在目前猪病异常复杂的严峻形势下,“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理念已经过时。通过在泰国正大猪场的学习,我们体会到在规模养猪方面要想真正获得成功,就必须在 “养”上下大功夫。这里所说的 “养”是指提供全价的营养、舒适的环境、到位的细化管理,是对猪无微不至的照顾,是提高猪群免疫力的综合措施。泰国猪场没有专职兽医技术员但仍能取得非常好的生产成绩,关键就在于把猪 “养”得好。 1.4.提供高营养水平。 为何这几年的猪越来越难养?除了蓝耳病等重大疫病的暴发,很多猪场使用了肉眼看不见的霉变饲料也是重要因素!谢怡群调查发现,在2006年发生的高热病猪场中,霉变玉米的因素占了 33%——这恰恰是未引起多数猪场重视的原因!饲料中霉菌毒素含量严重超标,可使猪发生慢性中毒 ,导致猪只发生免疫抑制,对猪的胃、肝、生殖器官等实质性器官造成严重损害 ,从而导致猪病发生。芦惟本将霉变玉米称之为 “严重危害中国养猪业的底色病”。可惜,很多猪场的老板并不知道这些,不知不觉、不同程度地在使用发霉的玉米,从而给自己的猪场带来了严重的损失,深刻的教训应该牢记。 1.5.为猪群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为猪只提供适宜的生活环境,对提高猪群健康和免疫力非常重要!对于许多传染病来说,如果没有恶劣的环境因素存在,就不会加重病情。 腹泻、地方性肺炎、生长参差不齐和仔猪断奶后生长不良等问题可以是传染病的结果。但更是拥挤饮水不足以及气温和通风管理不当 (在全封闭式管理的猪舍及冬季更为严重)因素的结果。在许多情况下,解决这些问题是不能依赖抗生素和其它药物的。在泰国正大猪场学习时我们看到。他们对何种情况下对何类猪群开启风机和水帘降温、开几个风机降温:何种温度下给仔猪打开保温灯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从而为猪群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确保其健康生长。而这些,国内很多猪场因种种原因并未予以重视。 |
上一篇:英媒:中国人对猪肉的需求危害世界
下一篇:中美蛋鸡产业发展历程的对比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