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二代”与他们的老爸 规模化猪场其实是中小型企业。当猪二代登场时,家族企业的各种问题和挑战都会在里面显现。种种困难考验着那些正处于转折中的老板们: 父与子谁真正掌舵? 谁的观念是正确的? 如何向多个子女分配财产? 《农财宝典》记者 吴昊晖 “猪二代”这个词听着总会让人想起“富二代”、“官二代”。相比“富二代”在人们心中留下的不那么美好的形象,猪二代还算是一个中性词。 “猪二代”在父辈的引领下更快地进入了这个行业,但是,这无法改变一种事实,两代人的成长背景和养殖观念毕竟有差异。在前进的道路上,“猪二代”免不了和父辈产生一点碰撞。猪二代与他们的老爸,是一种紧密而又微妙的关系。 猪场的管理关系一般有以下几种: 老爸依旧掌权,儿子参与管理 儿子台前接班,老爸背后参谋 父子兄弟合作,各展所长 老爸依旧掌权,儿子参与管理 老爸依旧掌权,儿子参与管理,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对于大部分白手起家,一手一脚将猪场做大的老板来说。客观上他们依然有能力亲自管理猪场。而从主观上来说,他们也并不想放权,这似乎是许多民营企业家的通病。 规模化猪场也可以看成是一个小型的企业。 广东的规模化养猪始于80年代,即使最初的一批养猪老板也才五十多岁,大部分老板的年龄都在四十到五十岁之间,离退休还早。 “为什么一些企业家不放权?职业经理人不相信,儿子不放心,他们太爱自己的企业了,这个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千辛万苦地搞起来,现在要放权怕他们搞不好,还有种失落感,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思想。”著名民营企业家方太集团董事长茅理翔曾这样说。对于猪场老板来说,职业经理人也就是场长不可尽信,儿子也同样需要慢慢培养。 在这种环境下的猪二代,往往会有点郁闷,他们对猪场的管理有自己的想法,却未必能完全实施。潘文灶家的猪场在南海西樵,存栏约200头母猪。家里一开始就是安排他要接班猪场管理的,2002年他考入佛山科技学院兽医专业,2006年毕业就马上投身家里的猪场工作。按理说科班出身又有家里支持,潘文灶应该可以很快在猪场大展拳脚。然而他的父亲始终仍主导着猪场的运作,日常的饲养等工作潘文灶已经可以基本做主,但是像进料,卖猪等关键环节,他还是得听父亲的安排。潘文灶始终称自己是在猪场“帮手”,还不算是猪场的主人。 既然离完全接班还尚有时日,这些猪二代也在想办法开创自己的事业。潘文灶就利用自己学的专业知识在家里的支持下开起了兽药店。他坦言目前兽药店要赚什么大钱还不行,但可以通过这个工作一方面接触更多行内人士,扩展自己的人脉,另一方面通过经常帮人诊治猪病来加强自己的专业能力。他对养猪有不少自己的见解,“像蓝耳,圆环疫苗这样的新产品我一般轻易不用”,他坚持养猪应该回归传统,在纷繁复杂的猪病面前,应该简化思路,通过中医的手段,提高免疫力才能从本质上解决问题。他也期待着能够真正将自己的养猪想法贯彻到实践中去。 儿子台前接班,老爸背后参谋 不过即便正式接班,老爸也还不会闲着,做参谋出意见也是少不了的,也许初衷是为了儿子好,能够少走一点弯路,但两代人还是会有很大的不同,意见之间的碰撞也就少不了。 除了以上所说的,也有一些幸运的猪二代得到了正式接班掌管猪场的机会,或是因为老爸年纪比较大了,或是因为老爸比较想得通。 茅理翔就认为换班过程充满了两代人观念的碰撞,企业的变革已经在其中发生。在儿子进入公司的时候,他会发现,儿子的管理模式和自己大不一样:儿子的方式是制度化管理,各种权力能下放的都下放。这显然让茅理翔很不习惯,对他来说,企业管理像家务事,什么事都亲自管,自己的话就是制度,就是命令。他最后意识到,换班其实是“企业二代建立自己管理思想的过程”。 高明广业养殖场负责人吴伟培就经常对老爸的一些管理做法感到哭笑不得。吴伟培曾是佛山科技学院的插班生,刚好和潘文灶一起上过两年课。与潘文灶不同,他家里当初并没有非要培养他接班的打算。不过,他2005年毕业后还是选择了回猪场做事。吴伟培父亲本身是养鱼起家的,后来发现猪粪取代鱼饲料可以省钱才开始养猪,因此一直认为养猪只要不赔钱,能持续提供猪粪就可以了。因此父亲在2005年一下子就把当时存栏500头母猪的猪场全交给了吴伟培负责,他坦言当时心里一点底都没有,只能边拼命工作边拼命学习。 |
上一篇:唱衰“散户”不如“支招”散户
下一篇:简单实用的猪业发展体会二十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