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08年左右,就有业内人士提出我们饲料行业进入产能过剩的阶段。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饲料产能过剩愈演愈烈。有人认为,饲料产能过剩最根本的原因是整个行业还处于“散、乱、小”的状态,集中程度还不够高。 根据统计显示,2013年前十饲料企业总产量为6618万吨,占全国产量的36%,而去年占29%,上升了7%。饲料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13年饲料生产企业10113家,同比减少745家,下降6.9%。其中预混合饲料2971家,同比减少96家,下降3.1%;饲料添加剂1377家,同比减少63家,下降4.4%;单一饲料1941家,同比减少73家,下降3.6%;饲料机械52家,同比减少11家,下降幅度为17.5%。这些数据表明,饲料行业集中程度进一步加深。但笔者认为,行业集中程度并不能简单的与产能利用划等号。 大型饲料企业的开工率均在50%左右,有的甚至不到50% 这足以说明我们饲料行业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这有些类似赖氨酸产业,目前我国赖氨酸产能在230万吨,而我国需求总量却维持在80万吨左右。这就形成巨大的产能浪费,严重的供过于求的局面,赖氨酸厂家进入无序、混乱的竞争状态,赖氨酸价格一降再降,甚至达到了15年来的低点,厂家也纷纷进入亏损区间。包括大成、希杰等龙头在内的企业,纷纷寻求转型的机会。 再回到我们饲料行业也是这样,新希望前董事长刘永好曾经说过:“我们发现现在利润率在不断的下跌,各种各样的成本在增长。第一工资收入刚性的增长,第二社会保证体系的开支刚性增长,第三食品安全的需求和要求,刚性的增长。另外也不断的研发新产品,对产品提升的需求也刚性的增长。这几个刚性的增长使得利润率相对比较低,竞争加剧,全国这个市场基本饱和了。” 而这个时候,如果企业还是一味的单纯谋求规模的扩大,那么很可能就是找死。有的企业说了,中小型企业退出之后的大量市场份额,不去扩张,到口的肥肉不成别人家的了么?诚然,随着饲料工业进程的加快,中小型饲料企业的退出,必然将提升大型饲料企业的市场份额。但是在这个市场的抢占过程中,需要付出比以往更多的财力、人力、物力才得以收入囊中。假设所有企业的产能利用率都达到90%以上,那么饲料产量突破3亿吨都没有问题。 从2014年大型饲料企业的发展战略来看 新希望、正大集团投资食品终端;大北农由进攻转为收缩防御;同样也存在以双胞胎、唐人神、正邦等公司为代表的企业继续扩张产能以抢占更多市场份额。但定位扩张的企业中,也注重开发高附加值的产品。以唐人神为例,其猪料配合料每吨毛利为250元左右,但前端料中母猪料和配合料每吨毛利约300元,乳猪料每吨毛利500元以上。唐人神将提高前端料销量占比,以提高饲料单吨毛利,这就使企业在上量的同时,利润也能有所保证。 就我们整个国家的肉类需求来看,近年来一直保持稳定,生猪出栏7亿头左右,猪肉年度产量4000万吨以上。并且随着我国老龄化加重、群众消费观念的改变,以及政府的节约消费观的引导,基本2~3年内需求总量不会发生太大变化。群众的消费正逐渐从吃饱到吃好的过程转变,特别是对于食品安全的关注越来越高。对于产业链垂直化的企业来讲,食品终端市场,更具有发展空间。 |
上一篇:饲料行业开启新一轮变革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