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14年,全国猪肉价格反常地进入了下降通道,降速之快,让许多原本期待冬至后传统“好行情”的养殖户和企业大跌眼镜。 尽管目前还难断言生猪是否又进入新一轮调整期,但这些年价格波动周期愈来愈短、不断重复着“价跌-退出-短缺-暴涨-涌入-过剩-暴跌”怪圈的现实,让广大养殖者从心底盼望,我国生猪生产亟需“大思路”:政府应在产业和金融政策等方面,着力夯实养殖业基础,同时,更多地发挥市场调节作用,让“无形之手” 成为调控的主要力量。 猪肉价格反常下跌 按照养殖业的规律,生猪价格每年走势基本都呈“V”字型,两头高中间低,一般都是春节消费旺季过后,从3月开始到6月慢慢走低,然后第二年1月又上涨。像今年这样反常的价格走势,记者采访的绝大多数养殖者均表示“从未遇到过”。 根据农业部的监测,1月下旬全国猪肉价格跌至每公斤不足21元,环比下降2.5%。四川省是我国生猪生产第一大省,常年出栏量达7000万头左右。根据畜牧部门在全省68个生猪生产重点县的市场监测对比来看,1月份出栏肉猪价格下降速度加大。如1月第1周出栏肉猪还能维持在每公斤16元以上,到了第4周已跌至14元出头,猪粮比也降至5.6:1,跌破了盈亏预警线,养殖户已经开始出现亏损。 《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的几乎所有养殖者都“大吐苦水”:“养殖业内有一个普遍认可的说法,生猪是"赚一年,平一年,亏一年",3年下来每头猪有200 元的行业平均利润就不错了。行情暴涨时大家以为我们赚得盆满钵满,却没人关注过行情低迷的时候有多少人赔得倾家荡产,今年赚的钱只是填往年的亏空而已。” 事实上,生猪产业除了养殖之外,还有收购、屠宰、运输、加工、销售等多个环节,一头猪从出栏到端上餐桌,过多的中间环节分流了大量利润,甚至超过养殖本身,但是价格、疫情等风险却主要由养殖者承担。 根据四川省畜牧部门的统计,按2013年12月份每头115公斤育肥猪出栏粗略计算,养殖户养猪4至4.5个月每头平均利润190元,每月每头利润不仅只有47元左右,而且还承担了疫病和市场的两个风险。而中间环节(收购、贩运、屠宰、粗加工、批发、零售等)1天每头生猪可有1080元左右的利润分配。 成都崇州市久隆生猪养殖联合会负责人赵刚林去年7月份购入了2000头仔猪,目前已进入出栏期。他给《经济参考报》记者算了一笔账:购入时每头仔猪重约 40斤,成本580元,4个月的饲料约856元,防疫和人工成本18元。按平均死亡率5%计算,养到现在每头220斤左右,最终每头猪的成本在1530 元。如果收购价在每公斤13.9元的话,他就可以保本,但现在市场收购价已跌至每公斤12.4元左右,也就是每头猪亏损165元,算下来2000头要亏 33万元。 成都市巨星集团是四川省内较大的规模养殖企业之一,年出栏生猪约20万头左右。总经理唐春祥说:“往年冬至过后正是需求旺季,大家都在等着这个传统的好行情,结果等来的却是价格下跌,而且速度很快。每头猪从赚200元到亏100多元,又像坐了一回过山车。按照现在的价格,公司大概会亏损300万元以上。” 唐春祥认为,此次价格反常的原因可能出现在消费端。随着反三公消费浪费、打击“舌尖上的腐败”力度不断加大,高档餐饮场所和会所生存开始变得艰难。“往年这个时候正是各处都赶场吃饭的日子,吃一部分浪费一部分,今年到处都是冷冷清清,很少见到大吃大喝。” 另外,饮食习惯的改变也减少了一部分需求。“以四川为例,过去家家户户都会腌制几十甚至上百斤腊肉香肠,成为春节猪肉消费的主力。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腌制食品对健康不利,很多人都不做,或者做得少了。”赵刚林认为。 从生产环节来看,银行收缩银根,大型屠宰企业贷款难可能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唐春祥说:“以往银行年末收回贷款,开年就能再贷出来,屠宰场的流动资金基本有保障。我们从业内了解到,今年有的屠宰企业把款项还回去,要么贷款审批周期延长,隔很久才能贷出来,要么根本就贷不到款了,使得屠宰企业收猪的流动资金紧张,收储能力下降,企业就通过压价来缓解资金困难。” |
上一篇:种猪营销的战火已经烧到了网络
下一篇:话说养猪:广东养猪业变革悄然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