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是指从持续农业的角度和我国养猪业的发展实际情况出发,使资源、环境、人口、技术等因素与养猪业的发展相协调,寻求一条技术上应用恰当、经济上切实可行,而且能够被社会普遍接受的一种发展途径,以确保人们对畜产品的需求得以满足。 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从涵义上讲至少有两层:一是发展,二是持续。发展是基础,持续是保障。没有发展的持续是消极的发展,不符合社会发展对养猪业的需要;而不持续的发展则是盲目的,违反了养猪业、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最终会危害人类生存的发展。 1 影响我国养猪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经过改革开放后的发展,我国的养猪业得到迅猛发展,不仅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且带动了饲料、兽药、食品、屠宰加工、皮革、冷藏贮运等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但与西方国家相比,我们仍有很大的差距。尤其是近年来,出现了饲料原料不足、环境遭到污染、畜产品药物残留严重、产业规模化不足等一系列制约我国养猪业持续发展的问题。 1.1 人口持续增长形成巨大压力 我国有13亿多人口,据预测,我国人口增长的态势一直要持续到下一世纪中叶才能进入负增长状态,届时我国人口总数将达到16亿人。而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猪肉产品的品质也会有越来越高的要求,“放心肉”、“无公害肉”等将成为社会需求的主流,这就对我国养猪业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1.2 资源匾乏渐成瓶颈 养猪业的发展与自然资源有着密切关系,虽然养猪业不如种植业那样直接与土地、水等自然资源形成生产体系,但由于养猪业与种植业息息相关,间接决定了自然资源对养猪业的制约。而我国的自然资源状况,尤其是农业资源状况目前不容乐观。除农业自然资源日益紧缺的客观现状外,利用率低、利用方式粗放落后、浪费严重、破坏严重、竭泽而渔等现象也普遍存在,这些都将成为制约养猪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1.3 环保问题成为新挑战 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恶化给养猪业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是养猪业持续发展面临的严重问题。近年来我国规模化、工厂化养殖发展较快,工厂化养殖生产效率高,为满足我国城乡居民的猪肉需求做出了贡献。2008年,据农业部有关部门统计,全国规模化养殖同比提高约7~8个百分点,首次超过50%以上。但是由于养殖场对环境污染治理的乏力,环境污染情况日趋严重。养殖场和畜产品加工排出的污水、废弃物、有害气体等,都会对空气、水、土壤、食品等各环境因素造成污染,并由此对人畜健康、自然环境及畜牧生产造成各种危害。而如何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环境污染与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也就成为了养猪业面临的重要问题。 近年来,全国一些地区陆续在市区范围内禁止养猪,在全国引起震动,有人把这一现象形象的描述为“一座城容不下一头猪”。 1.4 科学研究和推广不力 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有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撑,不能靠拼资源、拼环境的巨大代价来换取。但是在科技研究和推广方面,还存在着以下问题:技术研究和推广不力,“高产、优质、高效”的科学技术和养猪业资源的深度利用不足,生物技术、工程技术还缺乏结合,我国传统养猪业的精华与国外现代新科技结合不够。此外还存在着基础研究不足,已研究出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科技成果在养猪业生产中不能发挥充分作用等问题。例如,从养猪生产水平来看,我国生猪的出栏率仅为100.89%,不仅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16.52%),更是大大落后于丹麦(184.14%)、日本(166.17%)、法国(177.68%)、加拿大(137.59%)等国。 1.5 疫病复杂化 近年,我国的猪病复杂化:一是猪群的抵抗力下降,易患病;二是疫病单一化情况减少,新病、多种病伴生的情况增多,病越来越难治。这一现状是综合因素影响的结果,包括饲养、饲料、药物保健等。当猪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下,其抵御疾病的能力自然下降。 1.6 行情波动加剧 2006-2009年,猪价几起几落,低时不能保本,高时一头猪能赚近千元,幅度很大。猪的价格行情引起官产学研各方人士的高度关注,并因此产生了一个新职业——行情分析师。 国家近年来也越来越重视养猪行业的统计工作和行情预警工作,并且大幅加大了相关投入,已满足引导生产的需要。 1.7 人力资源匮乏 工作是人干出来的,我国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样离不开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来推动。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国从事养猪业的从业人员平均素质偏低,也阻碍了养猪生产率的提高。我国养猪业人才匮乏问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人力资源总量不足,我国每万人拥有的农业科技人员数量不仅比不上国外发达国家,即使是和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比也还有差距;其次是在人力资源的构成上不合理,搞技术的人才一枝独秀,而搞经营管理的人才就比较少,以上二者都具备的复合型人才更是奇缺。 |
上一篇:养猪业散户面临淘汰十字路口
下一篇:洞悉养猪行业正在发生的新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