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看猪群的膘情及其变化规律。猪场中存在不同膘情的猪是正常的,这与猪的生理阶段和饲养管理方式有关。如哺乳母猪断奶时通常会较瘦弱,这与母猪哺乳时大量的体能消耗有关,且越是高产的母猪越易出现这一状况。因此,生产中要加强哺乳母猪的饲养管理,稍有不善即会导致产后再发情时间延长,增加非生产时间和生产成本,影响养猪生产效益。另外,妊娠舍的母猪由于前期不同的生理状况,在配种之初膘情不一致是正常现象,但经过怀孕早期和中期的饲养管理,膘情会得到调整,妊娠后期的母猪膘情应该趋于一致,如果临产母猪的膘情仍出现较大差异,则说明饲养管理存在较大问题,需要及时纠正。因此,管理人员进入哺乳舍和妊娠舍只要通过猪的膘情变化规律就可以知道员工的技术水平和责任心如何,而不是看员工是否勤快,猪舍是否干净等表面现象。 4)看猪的行为和精神状态。经过长期的驯养和进化,猪有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和行为特点。在集约化养猪生产中,猪的行为和精神状态可以反映出饲养管理和猪群健康状况。因此,进入养猪生产现场,猪的行为表现是重点察看的内容之一。所有从事养猪生产的员工入行的第一件事就是要了解猪的生物学特性和行为特点,只有充分地认识猪的生物学特性和行为特点,了解猪的生理需求和生活习性,才能有目的地创造猪适宜的生活条件,满足其生长发育、繁殖等条件,最大限度地提高猪的生产性能。如生长育肥猪大部分时间处于休息状态,睡姿自然,分布均匀,呼吸和精神状态良好,猪只膘情一致则说明饲养管理较好,如果饲养员频繁地进入猪舍干扰猪只休息,则影响猪的增重,同时增加了人与猪接触的机会,容易导致病原微生物的传入,增加疫病发生的风险。 2.2 “算” 在养猪生产中,生产一线的数据看似简单,但其反映了饲养管理状况和猪的实际生产成绩,且这些数据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只要充分把握猪只各阶段生产指标间的关系,就可以及时发现生产中潜在的问题并将其消灭于萌芽状态。因此,猪养得好不好,我们要用生产中的具体数据说话。生产管理者要熟悉各生产阶段猪的生理特点,并熟知相关生产记录在养猪生产管理中的意义,从中找到数据背后隐藏的具体问题,及早发现生产中潜在的问题是提高猪场经济效益的重要管理措施。 生产中需要计算的指标很多,管理者可根据需要及时统计分析各类指标,对生产做一个大体的判断。如繁殖成绩中的产仔、断奶和配种成绩等分别反映母猪妊娠期、哺乳期、空怀阶段的饲养管理状况;生长成绩中的生长速度、饲料报酬、成活率等指标分别反映出猪生长发育期间饲料营养和饲养管理状况;胴体和肉质性状相关指标是猪的品种、营养和饲养管理等因素的综合反映;健康和免疫指标等可以反映猪群的健康状况。通常需要计算的指标包括: 1)各生理阶段猪只的采食量。不同生理阶段的猪只有合理的采食量,生产中某些阶段要采取自由采食,有些阶段又要进行适当限饲。这些饲养措施是经过长期的经验和生产成绩分析得出的。生产中要时时对照这些指标,满足各阶段猪只的采食量和营养需求。另外,采食量要与增重指标相结合,可以更加准确地判断猪只的生长和生产情况。 2)猪生长发育和测定成绩。猪只的生长发育有其自身的规律,当偏离这一规律时说明饲养管理中存在问题,需要及时查找原因,尽早纠正。生产中要定期对猪只进行生产性能测定,这些生长发育和测定成绩是猪只的遗传潜能、营养水平、管理措施、环境控制等方面的综合反映,通过大量的数据比较,可以了解猪群中存在问题的具体原因,进而可以采取合适有效的措施,提高养猪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 3)种猪的配种和繁殖成绩。猪的繁殖成绩是养猪生产者普遍关注的,它涉及到公猪的饲养、采精,精液质量评定、分装使用;空怀母猪的饲养、配种计划的制定,母猪发情鉴定和输精技术,怀孕期的饲养管理和接产操作等。每一阶段的成绩都是对上一阶段的饲养管理水平的验证,各阶段环环相扣,存在前因后果的关系,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失误都会对下一环节的成绩产生影响,并最终影响养猪效益。 4)猪的免疫和卫生消毒等记录。利用疫苗对猪群进行保护是现代养猪生产中普遍使用的方法,但任何一种疫苗都不可能对猪群产生100%的保护力,搞好养猪生产的基本功还是加强日常的饲养管理和环境控制工作。生产中注射疫苗要根据当地及本场猪群的健康状况、抗体水平等确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并认真作好记录,便于猪群出现问题时查找原因。另外,传染病的发生要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3个要素,切断传播途径是从事传染疾病预防工作的重中之重。在现今的养猪生产实践中,猪病是广大中小养殖户普遍关心的问题,也是导致养猪效益差异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在养猪实践中,传染源通常是养猪场自身难以控制的,易感动物是场内饲养的猪只,通过加强日常管理可以提高猪只抵抗疾病的能力,但最根本有效的措施还是要切断传播途径,而这恰恰是中小型猪场最容易忽视的。在生产实践中,通过了解猪场的防疫措施并查看免疫和卫生消毒记录有助于判断猪场防疫情况。 |
上一篇:科学养猪防寒保暖的十大方法
下一篇:冬季管理和养好猪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