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度提升驱动力之三:下游需求更偏好规模化猪场的产品 1、规模化猪场的肥猪产品更受下游屠宰厂接受。 (1)大规模采购有利于下游屠宰企业降低运输成本及稳定开工率。由于规模化猪场出栏节奏比较稳定,一次出栏量大,对于规模化程度更高的下游屠宰企业来说,向一家规模企业集中采购要远远好于向大量养殖户零散采购。 (2)散养或中小规模养殖情况下,猪肉质量和安全无法保证,生猪养殖中瘦肉精、抗生素、消毒药滥用难以控制,出现食品安全问题的概率要远远高于大规模养殖场。屠宰企业直接面对消费者,如果出现食品质量问题,对品牌的影响巨大。 当前生猪养殖业规模化程度与屠宰行业不匹配,屠宰企业对养殖集中度提升的需求将一直存在。目前,双汇发展、雨润食品和大众食品是我国屠宰及肉类加工行业的前三强,三者年营业收入合计占全国规模以上屠宰及肉类加工企业的9%,行业集中度远高于生猪养殖。不过相比发达国家,我国屠宰行业集中度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如美国前三家屠宰企业(史密斯。菲尔德公司、泰森公司、JBSSwift公司)总体市场份额已超过56%.近年来,我国政府强制推广定点屠宰政策、技术设施标准、卫生防疫标准和环保要求,生猪屠宰加工规模化和集约化有望进一步提升。 2、规模化猪场的仔猪和种猪性能更优。 大规模养殖企业生产的商品仔猪由于成活率高、生长速度快,其市场售价明显高于小规模养殖企业和散养户。 大规模养殖企业具备强大的育种研发能力,生产的二元种猪由于成活率和产仔率高,其市场售价也明显高于小规模养殖企业,在生猪养殖集中的区域最大价格差距可达到40%以上。 然而,我国生猪养殖规模化不会快速推进 影响养猪企业做大做强的三大要素为资金、土地和人才。特别是我国土地资源、耕地资源和水资源本身就很稀缺,加之目前又处在工业化深化发展和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总规模极其庞大的生猪产业发展无疑给自然资源的供给带来压力。 1、生猪养殖规模化发展目前面临一定的土地约束。 在传统的分散养殖时期,猪舍位于田前屋后,所有生猪产业发展不需要大量的土地资源。而当生猪产业进入工厂化繁育和规模化养殖后,养殖场设施的建设需要大量的土地资源。 (1)耕地可占用量小,与城市建设抢地 国土部和农业部规定规模化畜禽养殖用地应坚持鼓励利用废弃地和荒山荒坡等未利用地、尽可能不占或少占耕地的原则,禁止占用基本农田。废弃地或荒山荒坡一般地理位置偏僻,基础设施很差,最好的选择仍是利用耕地。 然而,耕地中除了禁止占用的基本农田外,可利用的一般耕地大约占耕地面积的14.5%,而此类耕地用途也非常紧张,养殖面临与城市建设抢地的局面。 首先,18亿亩耕地红线压力较大。我国2001年耕地为19.14亿亩,2008年耕地为18.257亿亩,7年减少了8800万亩,到2020年剩下12年只有2000万亩的空间。 其次,未来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还将将快速推进,新增建设用地量降低的可能性不大,每年需要占用大量的耕地。尽管近两年耕地减少的态势有所减缓,但主要是通过占补平衡、土地整理等方式进行的。 第三,在保耕地红线的压力和城市建设用地增加的情况下,养殖场占用耕地的空间比较小。 (2)大型养殖场地理条件要求高,东部地区符合要求的少 一座基础母猪1000头、年出栏20000头的工厂化猪场在严格按畜禽防疫及卫生标准设计时至少需要120亩~150亩土地,同时每座猪场选址要求周围至少1~3km半径范围内无居住人口和动物活动,核心种猪场选址要求至少达到5km半径范围内无居住人口和动物活动。 如果将目前我国出栏的近6亿头生猪全部按这种标准生产设施建设,将需要3万个猪场,需要360万~450万亩建设用地,按照平均2km无人居住半径计算,覆盖面积为5.7亿亩,占未利用土地的14%,相当于江苏、安徽和山东的面积总和,数量极其庞大。 而且事实上,在我国东部地区符合这种选址条件的土地几乎难以找到,而生猪养殖集中在东部,产业发展的空间已到极限。 2、生猪养殖规模化发展面临一定的政策风险。 养猪行业面临政策风险,以土地和环保为名驱赶养猪场的事件在全国各地频繁发生,养猪业被认为是“厌恶性产业”: (1)养殖业免税,对地方政府没有财政贡献; (2)发生食品安全问题和大规模疫病流行,地方官员要负连带责任; (3)国家支持养猪业的财政补贴,中央和地方财政要按比例分摊; (4)养猪场的污染物处理不当容易造成污染。 |
上一篇:谁会是中国未来的养猪者?
下一篇:猪场治污缘何这般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