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英俊 我国牧草产业带主要分羊草生产区、苜蓿产业带、禾草种子生产点和南方饲草生产区。综合来讲,我国牧草产业发展基本情况如下: 2011年,紫花苜蓿种植面积接近377.5万公顷,干草产量为2300万吨~2500万吨,每年商品草生产约为50万吨。 单产方面,苜蓿产量因地域和生产水平变异比较大,其中一些地区的平均水平每亩为200公斤~1200公斤,但是未形成专门的牧草生产种子带,草种单产每亩仅为30公斤~50公斤。品质方面,牧草品质比较低,在牧草收获过程中田间损失高达20%以上,储藏损失高达10%~15%,平均粗蛋白含量为13%~16%。目前我国80%以上的苜蓿产品质量仍为一级品以下,经牧草产业技术体系评估,与美国牧草产值还有一定的差距。 美国方面:2011年,苜蓿干草产值达106.4亿美元,其他牧草干草总产值为71.1亿元。中国方面:2011年,苜蓿产量均为2400万吨,但商品草仅为107万吨,产值为21亿元人民币。 我们必须看到,中国牧草产业面临挑战。一是我们对牧草产业的认识不足,定位不准,重视也不够。牧草作为一个畜牧产业链的中间产品和生态屏障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可以说,是社会经济中的弱势产业。二是种养分离,草畜产业关联性不够,国家在扶持奶牛规模化养殖的同时,并没有出台相应的种植配套措施。另外,在学科上草畜也是分家的,还有就是生产地域上西部产草和东部用草的格局综合造成种养分离的局面。三是种草风险大,机械配套不足,无法保障生产效益。需要强调的是,机械是牧草生产体系的关键。四是牧草生产应该因地制宜,与气候相适应。 随着我国奶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牧草产业的需求也逐渐增加。国家也出台了一些政策支持。如“一带两区”全国节粮型畜牧业发展规划(2011年~2020年)、奶牛苜蓿工程和草原保护补偿奖励机制,即每年国家投放20亿元,连续投放5年。 未来我国的饲草产业必将是蓬勃发展期,我国奶业对牧草需求的10%仍需要进口,但90%的牧草需求国内也可以供给。未来的牧草供应格局将会是新疆、黑龙江等东北区域达到自给自足,而华北、河北、山东可能仍需要进口一部分,但有80%可以通过宁夏、甘肃等西北牧草产业带自给,沿海区域多使用美国进口苜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