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豆危机四伏,中国大豆产业面临崩溃。中国,对于大豆,没有定价权。 中国是大豆的原产地,曾经是大豆出口大国,然而近些年来,无限量的进口转基因大豆如洪水般地冲进国内,使中国天然的非转基因大豆产业逐渐沦陷,不仅严重威胁了中国4000万大豆种植者的就业,并使主产区的大豆加工企业生产基本陷于瘫痪。据专家判断,如果再不采取措施,用不了几年中国的非转基因大豆可能彻底消亡。 进口依存度过高 根据海关统计,2007年中国进口大豆3082万吨,2009年进口4254万吨,2010年进口5478万吨,2011年进口5264万吨。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监测数据显示,中国今年大豆进口量将再创历史新高,比上年增长近10%。而本土大豆产量则预计下滑10%。 目前,中国所有的农产品中,大豆的对外依存度最高,80%需求来自进口,而进口大豆中,40%来自美国。 中国在大豆战争中一度被认为缺乏战略意识和长远考虑:2004年前后未能及时阻止国际粮商直接或间接控股国内大量压榨企业,导致为转基因大豆大开其门。在大豆产业中压榨领域,ADM、邦基、嘉吉、AGP四家跨国公司,控制了全球80%份额。 农业生产方式成致命伤 中国农业生产分散经营种植的方式,导致中国农户缺乏进一步联合,不能形成生产和销售合力。而且,从6000多万户种植者手中收购大豆不但平均质量无法达到加工企业标准化需求,而且成本大幅增加。经测算,仅采购成本一项,加工企业使用国产大豆时至少多付出20%至30%成本。 大豆产业的产业链很长,涉及到生产、油脂加工、食品加工、养殖业、医药、化纤等多个行业,然而,现有农业生产模式导致中国平均亩产量较低。 与南美四个主要生产国巴西、阿根廷、巴拉圭和玻利维亚大规模种植单一品种转基因大豆情况相比,中国人多地少现状决定了中国大豆生产高成本和低收益。成本高,价格必然也要高,否则“谷贱伤农”必然发生,然而,国产价格高结果就是被价格低进口大豆封堵。 产业战略不清晰 从2008年底,国家开始对国产大豆实行保护性收购价格,由中储粮负责实施。国家临储计划和最低收购价政策是为防止“谷贱伤农”而出台,但保护农民利益结果也造成了整个产业链破碎。 因为大豆产业中,大豆榨油企业是决定着种植农户利益能否最终实现不可或缺环节,然而,选择中储粮收储,实际上是“与企抢粮”,其结果必然是把油脂企业挤入困境。 毫无疑问,作为粮食战略中的重要环节,大豆产业战略应该成为国家粮食战略一部分,然而,就目前情况看,这个战略显然并不成型。 产能严重过剩 国际大鳄虎视眈眈,残酷掠夺,被认为是中国大豆产业几近崩溃根源,但实际上,重复建设,加工能力过剩导致主产区大豆加工企业面临停工、停产是危及整个产业的根本原因。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在一份报告中称,中国大豆年压榨产能已达到1.25亿吨,平均开工率降至50%以下。过去两年大豆年压榨产能增加了3000万吨,该行业面临严重的产能过剩局面。 报告显示,有170多家压榨企业日压榨产能在1000吨以上。预计在10月1日开始的2012-2013市场年度中,大压榨商将消耗6300万吨大豆,其中包括5700万吨进口大豆。 产业链不完善 缺少现代产业链,是中国大豆产业一切窘况根源。如果将国产大豆生产、收储、加工、销售联为一个有机整体,不同利益主体在产业链过程才能得到相应利益,从而形成一条相互支持的产业链条。 业内人士呼吁,在这个供应链中各个经济体应该按经济规律获得相应利益,从而使大豆产业由传统产业链向现代产业链转变,形成现代大豆物流与配送企业代替传统收储企业,承担大豆原料、大豆油脂、大豆加工后产品物流与配送,从而减少物流成本,提高效益。同时,也可以将农业保险引入,增加大豆产业链利润,使中国大豆产业得到良性发展,避免当前存在“卖难”、“买难”,走出相互恶性博弈怪圈。 进口大豆涉嫌倾销 国内大豆产业各方一致认为,是国外转基因大豆的无限量进口和低价倾销,使中国大豆产业逐渐失去最后的生存底线。进口的转基因大豆价格不断压低,到岸价则从每吨3800元降至3400元左右,与国产大豆每吨3740元的收储价相比,国产大豆压榨企业的原料成本就高出几百元。 中国大豆产业协会专职副会长刘登高此前分析:不设过渡期、3%的低关税、没有进口数量限制、又没及时采取WTO允许的“两反一保”措施等,是使国外低价转基因大豆蜂拥而入的主要原因。 |
下一篇:我国牧草产业面临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