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起一块肉,消费者只关注舌尖上的味觉感受,只有熟知行业的人才知道这块肉背后的纠结。 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条件和进度不同,在猪业链条上逐渐分出产区和销区两个主体,两者如天平的两端:平衡是相对的,失衡却是绝对的,大多数情况下,产销在努力地寻求着平衡,以致于政府也不时出手干预。 众所周知,养猪污染环境,税收又无从谈起,中央出台补贴政策反而会将压力传递到地方政府身上。据了解,2011年大多数产区的能繁母猪补贴尚未发放,有的仅下发了中央或省财政的那一块,面对养殖户的追问,产区政府满是“很差钱”的无奈。 而这,只是尴尬的一个方面,要是出现瘦肉精等食品安全方面的差池,乌纱坠地也不奇怪。销区自有主张,认为国家对工业征收高税费,理应由国家进行转移支付,反哺农业。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销区不怕没肉吃,大不了购买国外冻肉,自然没有动力也没有义务关照产区这个“穷亲戚”。 此消彼长,处于经济劣势的产区对销区当然是一肚子“羡慕嫉妒恨”。 那么,客观存在的矛盾该如何解决? 产区和销区各有打算,都把目光投向中央———怎么设置补贴政策、如何平衡产销利益、是否该加大中央财政拨款力度? 诸般问题也许只有自上而下方能得到最佳解决方案。(林远康) |
上一篇:羔羊开食育肥技术
下一篇:猪市调控不当 效果南辕北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