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猪业的现状 我国是世界第一养猪大国,年出栏5.3亿多头,占世界总量的一半。年猪肉产量达4000多万吨,占国内肉类总产量的65%。年生猪存栏超过世界总存栏的一半,猪肉比全世界平均水平高28个百分点。 根据我国生猪生产情况,全国每年需要优良原种猪约250多万头。据农业部九六年统计,全国存栏种猪1000头以上的种猪场仅13个,存栏500——1000头的种猪场50个,200——500头的种猪场127个,近些年发展很快,各省、市(区)镇相继建立了一大批种猪场,新近从丹麦、英国、法国、瑞典、加拿大以及美国等国家引进了长白、约克夏、杜洛克和汉普夏种猪,已有较丰富的猪的遗传资源,有的种猪场还装备了超声波活体测膘仪,妊娠诊断仪和电脑等仪器设备,有效地开展了场内测定;国家在一些重点省市如广东、武汉还建立了国家种猪测定站,各场不同程度的开展了种猪选育工作。各省市也开展了种猪繁育体系建设,建设一批原种猪场、繁殖场,拥有一定数量的繁殖母猪。不少场家进行种猪遗传物质交换,建立了遗传联系,全国还有22个原种猪场还承担了全国联合育种任务。但由于我国的外来良种群体相对较小,繁育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加上选择方法落后,真正进行种猪选育的场家少,优良种猪产业化没有形成,生产的优良种猪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一方面多乱杂的种猪充滞市场,另一方面每年需耗费大量外汇从国外引进种猪,一方面导致了生猪生产水平低,另一方面造成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因此,我们养猪工作者和有基础和条件的育种猪场,必须集中财力、物力和人力,在现有基础上,应用现代技术,如生物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系统工程技术,由农业部组织,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猪分会专家指导,中国畜牧业协会养猪分会具体负责,全国种猪遗传评估场家执行,对外来种猪包括长白、约克夏、杜洛克、汉普夏等种猪进行遗传改良,加快育种进展,提高选择效率,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长白种猪、约克夏种猪、杜洛克种猪和汉普夏种猪,大力开展种猪产业化,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加快我国养猪业的发展。 我国实行种猪产业化的基础是具备的: 一是我国生猪生产在国际上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是世界上养猪数量最多的国家,2000年末生猪存栏44681.5万头,肉猪年出栏52673.3万头,猪肉产量达到了4031.4万吨,牲猪存栏和产量分别占世界总量的51.8%和48.8%,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1998年我国出栏肉猪4.9亿多头,占世界养数量的43%以上,而美国只占9.19%,加拿大占14.54%,日本占1.5,德国占3.81%。因此可见,猪肉不但是我国肉类生产的主体,是城乡居民肉食消费的主要来源,而且在世界猪肉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是我国牲猪产销区域明显。四川、湖南、湖北、山东、江西、安徽、江苏、河南、广西及河北是我国十大生猪生产区,2000年生猪出栏3.39亿头,猪肉产量是2576.8万吨,分别占到全国总量的64.4%和63.9%。生猪出栏5000万头以上的有四川和湖南两个省,年出栏在3000万头以上的有河北、河南和山东三个省,生猪的主产区还有大量的生猪外调。1998年仅四川省外调猪达1096.88万头,山东省外调929.9万头,湖南省895万头,湖北省达500多万头,主销于北京、上海、天津、广东、福建及浙江等省。 三是种猪生产发展较快,形成了一批优质产品,象湖北的桑梓湖种猪、广东中山白石的龙骏猪、深圳农牧配套系等,成为我国种猪业的著名品牌,这些种猪场和种猪企业著名品牌为我国种猪业产业化奠定了良好基础。 四是种猪产业化是我国养猪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猪的专业化品的培育和配套系利用是世界养猪业发展的主导方向。世界养猪业发达国家不仅早已完成了由脂肪型向瘦肉型猪种的转变,而且猪种的品质是按人们需求来进行生产,培养专用型品种和品系,配套组合生产猪肉满足不同需求的客户,生产不同专用型肉类。这些优良种猪的选育和原种生产主要控制在一些大的跨国公司手中,对全世界的养猪业起到了种猪和资源技术的垄断作用。世界养猪业生产对这些优良品种具有较强的依赖作用,如丹麦长白猪、英国大白猪、美国杜洛克以及皮特兰、汉普夏、PIC配套系等,仅我国每年从国外引进这些种猪的数量为5000-10000头,引种费用高达1000多万美元。这样既花费了大量资源,又使我国种猪生产长期落后于别人,跟在别国的后面爬行,还会造成引进——退化——再引进——再退化,使我国的种猪育种工作长期处于落后被动地位,阻碍我国种猪业的发展。如果实行我国种猪产业化生产与经营,每年除可节省大量的引种外汇外,还可将我国种猪形成不同品位与优势,既提高质量,也能满足市场需求,节省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努力缩小我国种猪业国外育种差距。 |
上一篇:养猪业迎规模化发展拐点
下一篇:养猪的几种模式优劣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