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肉牛设施与环境控制技术研究几近空白 发达国家的肉牛场设计简朴、实用、不华丽,牛只非常舒适,投资适度、效率高,并且使用简易设施,投入堆肥、生物发酵等适用技术高效处理牛场粪污,追求环境与经济效益的统一。我国“五星”级和“草棚”级的牛舍并存,前者“人看着舒服,牛住着难受”、后者“夏不避暑、冬不御寒”的情况较为常见,而粪污处理虽多沿用传统堆肥技术,但由于养殖过于分散以及在粪便污染防治监管方面缺乏健全的法规体系,牛场的选址及建设、粪便的储存与土地使用缺乏严格细致的规定,农牧结合脱节,致使肉牛养殖较集中的地区,牛粪随意排放堆积现象普遍,既不能统一处理形成经济循环,又不能就地还田,还严重污染环境。原因一是我国对因地制宜的牛场设施与环境研究缺乏长期投入,技术和人才准备不足,另一是尚没有把肉牛场环境治理纳入议事日程。 (六)肉牛产业经济技术研发水平低 我国极度缺乏肉牛产业经济(包括生产、流通、供求关系)领域的研究手段和人才,没有形成基本信息与数据的采集、发布、利用、管理系统,肉牛产业经济的研发缺乏系统、客观、及时的数据基础。 (七)肉牛技术服务网络不健全 发达国家高度重视技术扩散与推广,通过立法建立层次分明的推广、服务、信息反馈网络、科研与推广联动提高生产力。而我国相对于科研机构的数量和研发能力,推广机构的力量和规模不但渺小无力,还效率低下,在科研与农户(场)之间形成了有形无实的断层。例如,人工授精技术已十分成熟且可普及推广,但因推广队伍不稳且水平参差不齐,导致受胎率低于、子宫炎症率高于先进国家。胚胎移植技术在发达国家作为常规技术发挥着威力,在我国却盘踞在大学和科研院所难于在生产上广泛扩散。主要原因,一是我国对技术推广系统缺乏足够重视,一是现有系统缺乏立法保障和完整的运转机制。 二、对策建议 (一)大力推进分工合作 政府应该通过体制改革和项目调控,逐步推进我国肉牛产业技术科研形成一个分工明确、相互衔接的高效率格局。中央级科研院所、大学以及部分优势产区的省级科研单位、大学主要做应用基础研究,其它省级科研教学和省级以下科研单位主要做技术开发和技术推广。 (二)加大第一线推广队伍建设、研究提高技术推广实效的机制和办法 目前仅有的技术仍不能有效普及,主要原因有二:“缺乏去普及的人”和自由分散的肉牛养殖形态难于进行普及。在肉牛养殖逐步由分散向集中过度的过程中,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加强推广队伍建设、提高技术的推广效率,为此需要研究立法、健全体制、完善运行机制和效率检验机制。 (三)加强长期和重点投入 一是通过肉牛产业技术体系资助。选择一批资源研究、营养调控、疫病防治以及肉质控制方面的研究项目,给予至少30年以上的长期稳定支持。研究方向自主选择,但选择后不可随意改变,也不搞短平快的目标考核。二是通过行业科技专项资助,选择一批育种、饲养与饲料、疫病防治、牛肉加工与品质安全控制技术研究的项目给予重点支持,而且经费预算中要大幅度提高人员费用的比例,使研究人员能够安心做研究,同时整合全国的力量。 (四)强化国际合作,设立专门的国际合作基金 一是选择性地加强与肉牛发达国家的合作,主要目的是提高我们研究的技术和理论水平。二是加强与牛源充足的国家、地理位置相邻或经济贸易关系密切的国家进行合作,如印度、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牛源丰富)、原苏联国家、日韩、阿拉伯国家(地理位置和经贸关系密切),为引进和丰富资源材料、肉牛产业走出国门奠定基础。 |
下一篇:东北地区肉奶牛产业化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