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针对动物病情合理选择药物: 药物的选择性作用决定了,任何药物都有各自的适应症.每种抗菌药。在疾病确诊后必须按适应症选择作用强、临床疗效好、不良反应少的药物。 如抗菌药的使用是对疾病的对因治疗,正确诊断是合理选择抗菌药物的前提,对动物的病因没有确切的诊断结果,使用抗菌药就显得无的放矢。在诊断疾病过程中,细菌学的诊断针对性更强,细菌的药物敏感性试验及联合药敏试验与临床疗效的符合率约为70%-80%。在临床应尽可能作细菌学的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 2.严格控制合适的剂量: 剂量是指药物的用量,它是决定药物效应的关键因素。在一定范围内,剂量愈大,药物在体内的浓度愈高,效应也愈强。但是如超过一定的剂量范围就可以由量变引起药物作用质的变化,发生中毒,甚至死亡。 临床用药为了安全而又有效,常采用比最小有效量大些,比极量小些的剂量 ,作为治疗量或常用量 。对此,药典上都规定有一定的剂量范围。药典对毒药、剧药还有极量的规定。除非在特殊情况下,一般应用以不超过极量为宜。 如抗菌药在机体内要发挥杀灭或抑制病原菌的作用,必须在靶组织或器官内达到有效的浓度,并能维持一定的时间。因此一定要选择能吸收且能到达感染部位的药物,且要保证充足的剂量,迅速达到有效血药浓度。如细菌性脑部感染首选磺胺嘧啶,是因为该药在脑脊液中的浓度高。抑菌药磺胺首次量应加大,并根据在体内血中有效浓度的时间,安排用药次数、维持剂量及适宜的疗程。停药过早容易复发和产生耐药性。 此外,兽医药理学提倡按药物动力学参数制定给药方案,特别是对使用毒性较大,用药时间过长的药物,最好能通过血药浓度监测,作为用药的参考,以保证药物的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3.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 合适的给药途径是药物取得疗效的保证,也是抢救危急病畜成功的关键因素。给药途径应根据药物本身的特性、剂型和病情的需要而定。注射剂常用于急性严重病例或内服吸收缓慢的药物;内服剂型常用于慢性疾患,特别是消化道感染或驱虫;局部给药多用于子宫、乳管内注入或眼、耳内滴入。 4.要有足够的疗程: 药物在体内不断的代谢,足够的疗程才能保证有效血药浓度的时间,达到彻底消除病因的效果。疗程的长短应根据病情的长短而定。一般传染病和感染症应连续用药3~5d,直至症状消失后再用l~2日,切忌停药过早而导致疾病复发。对某些慢性病或特殊病,如结核病、马鼻疽等,则应根据病情需要而延长疗程。 5.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 药物的不良反应有毒性作用、副作用,变态反应,二重感染和后遗效应等。应用药物治疗动物疾病的过程中,既要密切注意药效,也要注意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肝、肾功能不全的患病动物在使用易引起肝脏代谢或肾脏消除的药物时,应调整给药剂量或延长给药时间间隔,尽量避免药物的蓄积中毒。体质差的动物、老龄和幼龄动物的用药剂量应适当减少,处于妊娠期动物的用药,应考虑药物是否会影响到仔畜的发育;此外,随着畜牧业的高度集约化,应注意大量使用抗菌药造成的动源性食品中药物的残留,和饲养场排泄物中药物造成的污染问题。 |
上一篇:兽药的合理配伍
下一篇:三氮脒的作用与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