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兽医

肉鸡难养的原因与对策

日期:08-16 作者:阳光畜牧网- 小 + 大


  (三)饲料质量的原因
  问题:饲料配方设计不合理,多么精心的制作,也生产不出合格的饲料;即便有了科学的饲料配方,如果选用了不合格的原料,同样也生产不出合格的饲料。饲料在贮存、运输中防雨、防晒、防霉变措施不力,导致饲料发霉变质,维生素严重损失、药物失效、营养均衡、品质低劣。这样的饲料,料肉比高;霉变的饲料还会直接造成免疫器官萎缩,机体的免疫力下降,导致继发或并发多种病毒、细菌及支原体病。
  对策:饲料成本在整个肉鸡成本中占到70%左右,选择何种饲料直接关系到肉鸡饲养的成败,并直接影响经济效益。问题的核心就是用哪种饲料饲养效果最好,具体选用哪一种饲料,养殖户可以做一些对比试验。根据国内目前的情况,可以采用信誉较好的中型或大型饲料厂生产的价格适中的肉鸡专用全价颗粒饲料。
  (四)管理因素
  问题:外部环境主要是高温、低温、大风、沙尘、大雾等天气的影响。特别是冬春季节气候异常,温度忽高忽低,早晚温差大,让养殖户难以掌握合适的温度,加大了大面积流行病毒性感冒、法氏囊和传支的发病率,直接给养殖户带来了饲养的难题。
内部环境因素概括的说就是环境应激,主要包括不正常的舍温、湿度、通风、密度、饲养方式、饲养设备等。
温度是小鸡成活得第一要素,肉鸡育雏期怕冷,温度低于32℃就会聚堆,很容易出现压死现象;由于肉鸡的迅速生长,对氧气的需要量较高,而肉鸡雏期对温度条件的要求有很高,在育雏期间如果出现重温度而忽视通风换气,饲养早期通风换气不足,就会增加腹水症的发病率;肉鸡长大后特别不耐热,超过30℃,肉鸡就会俯卧不起,不吃不喝,影响增重。特别是在夏季高温时节,肉鸡不吃不喝不算,还很容易因中暑而死亡。
  对策:因为雏鸡的热调节系统还没有发育完全,需要提供供热系统来加热。在人工育雏中常用的方法有:热辐射(红外线)保温伞式育雏和热风炉或煤炉加温式育雏。应特别注意雏鸡的行为与舍内温度是否一致(雏鸡在育雏伞下均匀分布、采食饮水正常、行动活跃、叫声清脆说明局域育雏温度合适)。
  前期1~2周保持相对高湿度,3周龄至出栏应保持相对低湿度,参考标准是:1~2周,相对湿度可控制在65%~70%,以后控制在55%~60%,最低不低于40%。
  肉鸡整个饲养周期内都需要良好的通风,特别是饲养后期通风换气特别重要。1~3周龄以保温为主,适当通风换气。通风时,尽量用升降隔离塑料膜解决,如不能解决时,应开鸡舍门窗通风。4周龄至出栏以通风换气为主,保持适宜的温度。成鸡每小时换气量为20~30立方米/只。人到鸡舍时嗅不到氨味、臭味和其他刺鼻气味即为通风良好。育雏头3天育雏室封闭,以后可打开顶部通气孔。夏、秋季根据外界气温适当打开门窗,但要防止冷空气直接吹到雏鸡身上;寒冷季节通风前先提高舍温2~3℃,利用中午、下午外界气温高时适当打开向阳的窗子,进行通风换气。
  (五)疾病因素
  问题:当前,肉鸡疾病种类越来越多,旧病多发,新病不断出现。如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马立克、鸡白痢、大肠杆菌病、球虫病等老病常年不断发生与流行,与此同时,不少新病先后发生,如肾型与腺胃型传染性支气管炎、肿头综合征、肉鸡腹水综合征、鸡病毒性关节炎等。其次,非典型疾病增多,由于病原体的变异,导致临床症状非典型化。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细菌性疾病和寄生虫病明显增多,其中不少病原广泛存在于环境中,可通过多种途径传播,这些病原微生物,已成为养禽场的常在菌。很多病例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病原对同一禽体产生致病作用,使禽并发、继发和混染的发病率上升,常出现病毒病与病毒病、病毒病与细菌病、细菌病与细菌病、细菌病与寄生虫病同时发生,尤其以新城疫、温和型流感、传染性法氏囊病、传染性支气管炎等病毒病的混合感染尤为突出,此类病毒病混感容易造成鸡群极高的死亡率。营养代谢和中毒性疾病增多,发病率日渐上升,其中最多的是矿物质、微量元素、维生素缺乏症、饲料中黄曲霉及药物中毒等。
  对策:加强饲养管理,提高鸡群抗病力,加强环境卫生消毒和合理用药,对有效控制细菌性疾病十分重要。控制超强毒株感染,除科学使用疫苗外,应尽量减少病毒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加强卫生消毒,减少一切不良应激,使鸡群处于一个良好的环境中。在进行疾病诊治时兽医工作者要分清主次,将临床诊断与实验室检验结合,综合分析,作出正确判断。

上一篇:利用中兽医理论控制家禽疾病的思路

下一篇:羊梅迪-维斯纳病(新病)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地址:河北省邢台市  |  电话:0319—3163003  |  

Copyright © 2024 天人文章管理系统 授权使用


首页
分享
留言 搜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