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5 各种类型奶牛蹄病发病情况 通常将奶牛的蹄病分为:蹄变形、腐蹄病、蹄叶炎、指(趾)间獒生、蹄皮炎、蹄底创伤等病种。根据跟踪调查,奶牛蹄变形及腐蹄病最为常见,蹄变形及腐蹄病发病情况在蹄病发病总体中的平均占有比例高达94.5%;而蹄叶炎、指(趾)间獒生、蹄皮炎、蹄底创伤等在蹄病发病总体中的占有比例仅为5.5%,属于零星散发。 2.2 分析 2.2.1 奶牛蹄病产生原因分析 2.2.1.1 气候、环境及地理条件因素 汉沽管理区奶牛处于高温高湿热(THI指数处于75~78之间甚至超过78)的环境每年平均达到130天左右。对于奶牛,如果THI指数处于75~78之间,则表现出应激变化;如果THI指数超过78则表现为极度应激。以致于奶牛不能保持热调节机能而维持其正常体温,奶牛代谢产生的代谢热和从辐射中积聚的额外热量加上环境温度和相对湿度升高,给奶牛带来严重热负担,导致机体体温升高、采食下降、降低生产性能进而导致机体免疫能力下降,病菌容易生长繁殖并侵害机体,因而奶牛蹄病发生几率大大增加。 2.2.1.2 饲养管理方面的原因 牛床建设不科学,牛床几乎全部采用对蹄部形成严重危害的光滑的水泥或砖砌地面,造成牛只采食及休息时,牛蹄极易垫伤或由于光滑而扭伤或造成负重长期得不到缓冲而造成蹄变形。 运动场设计不合理,运动场地设计缺乏科学依据,有51%的养殖户的奶牛运动场地排水情况不良,造成夏季雨水滞留,冬季雪水结冰,污水腐蚀蹄部而发病。 养殖观念落后,各养殖户对奶牛蹄病发生的原因及危害缺乏科学认识和足够的重视,没有贯彻“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防治原则,正好相反,预防性的蹄部药浴工作存在严重滞后甚至没有开展。只有21%的养殖户实施蹄部药浴。 共用通道管理缺位,小区内各养殖户到挤奶大厅的奶牛每天往返多次的必经共用通道,长期无人管理,污染物、尖锐物随处可见,地面严重高底不平,夏季5个月的雨季更是泥泞光滑,冬季雪水结冰严重,已经成为危害养殖小区奶牛蹄病发生的主要因素。 2.2.1.3 日粮营养配方因素 汉沽管理区奶牛日粮搭配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日粮中的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蛋白质、饲料纤维、搭配是否合理及均衡,尤其是VA、VB、Cu、P、Ca、Zn等配比不合理或缺乏,同样可引发蹄病。精饲料饲喂过度,可引发瘤胃酸中毒,同时产生的乳酸、组织胺作用于蹄组织毛细血管,刺激神经可使蹄发病。 2.2.1.4 病原菌直接感染 病原菌感染是奶牛蹄病发生的又一因素,尤其是结节状类杆菌、产黑色素杆菌、脆弱类杆菌、坏死杆菌以及螺旋体、粪弯杆菌、梭杆菌、球菌等均是蹄病的病原,以上病原菌在汉沽管理区长达150多天的潮湿闷热的海洋性气候、保水性良好的黑质黏土等自然条件中极易繁殖生长。 2.2.1.5 其他疾病继发 与其他地区一样,奶牛严重的胎衣不下、子宫内膜炎、乳房炎、霉变饲料中毒等疾病产生的大量组织胺、内毒素等炎性产物,从而引起蹄病。奶牛产后体质差,机体抵抗力严重下降,极易发生继发性肢蹄病。 2.2.1.6 遗传因素 依据奶牛蹄病研究进展的报道,奶牛肢蹄病的遗传力为0.02~0.27,不同体型和品种的奶牛蹄病的发生情况不同,蹄病的易感性也不同。 2.2.2 奶牛蹄病种类及相互关系分析 蹄变形及腐蹄病明显成为汉沽管理区奶牛蹄病的重点,应给予足够的重视。任何蹄病都不是孤立发生,决大多数时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互为结果,蹄变形和腐蹄病之间的关系表现更为明显,陈铁桥、谭远华等采用JJ.Vermunthe 和P.R.Greenough建议的测蹄方法对奶牛全血黏度、血浆黏度、高切全血还原黏度等指标研究的基础上发现:变形蹄由于红细胞聚集性增高,全血黏度增高或血浆黏度增加,血细胞通过微循环障碍,进一步影响蹄部与组织的血液灌注,进而减少蹄部微循环血流灌注,造成蹄部缺血缺氧,从而使蹄部分变形加剧,蹄部角质质量缺乏营养供应而变性,质量明显下降。加之汉沽管理区特有的潮湿闷热的150多天的雨季,致使腐蹄病的发生率急剧增加;腐蹄病一旦发生,同样会引起蹄部组织结构发生变性变软,在长期超负荷的重量压迫下,会直接导致蹄变形。因此,对于奶牛蹄病应该跳出单一病种的思维限制,综合防治,效果会更为有效。 |
上一篇:多病原背景下蓝耳病防控措施探讨
下一篇:断喙质量影响蛋鸡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