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11-01 点击: 次 来源:今日养猪业 作者:佚名 - 小 + 大
现代畜牧业中,规模化猪场已成为生猪生产的主导模式。随着养殖集约化程度的提高,环境因素对生产性能的影响日益凸显,其中温度调控尤为关键。猪作为恒温动物,其体温调节能力随生长阶段显著变化:仔猪体温调节中枢不完善、皮下脂肪少,抗寒能力弱;育肥猪、妊娠及哺乳母猪等也对环境温度有特定的要求。适宜温度是猪只维持生理机能、健康生长的基础。科学保温贯穿养殖全程,不仅能减少寒冷应激引发的疾病,降低医疗与死淘成本,还能提升饲料转化率,改善繁殖性能(如母猪受孕率、仔猪存活率),直接关联猪场经济效益。然而,部分猪场对科学保温重视不足,技术应用与管理存在短板。因此,深入解析科学保温的重要性,探索有效技术与管理措施,对推动规模化养猪业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1 科学保温对生猪养殖的重要性 1.1 降低疾病发生率 科学保温对降低生猪疾病发生率至关重要,适宜的温度能避免生猪呼吸道黏膜因寒冷而血管收缩、供血不足,使其保持正常防御功能。猪舍温度低于15℃时,猪群发病率显著上升,科学保温(维持猪舍温度在18~22℃)可减少疫病的发生。合理的保温措施结合良好通风,能降低猪舍湿度,减少氨气、硫化氢等有害气体聚积。猪舍湿度保持在65%~75%,可抑制病原体生长,降低疫病风险。仔猪胃肠道功能不完善,对温度变化敏感,低温易导致其胃肠道应激,引起消化液分泌紊乱、肠道蠕动加快,引发腹泻。环境温度低于20℃时,仔猪腹泻发病率会增加,科学保温为仔猪提供25~28℃的适宜环境,能减少应激性腹泻的发生。 1.2 促进组织修复与病弱猪恢复 适宜的温度为猪只术后伤口愈合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基础。在温度适宜的条件下,伤口局部的血液循环能够保持正常状态。不仅有助于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胶原蛋白的合成,促进伤口愈合,还能使伤口周围的免疫细胞保持活跃状态。在温度保持在25~28℃的环境中,猪只术后伤口的愈合速度比在低温环境下愈合更快,疤痕组织更小,抗拉强度更强。对于病弱猪只,其身体机能处于相对低下的状态,自身产热能力不足,难以维持正常体温。此时,有效的保温措施能防止病弱猪只因热量散失而加重病情。通过提供温暖的环境,如使用加热垫、保温箱等,减少病弱猪只为维持体温而消耗的能量,使更多的能量可以用于身体机能的恢复。 2 不同生理阶段猪只的科学保温需求 养猪过程中,猪在不同生长阶段对温度的要求不同,因此要根据猪的生长阶段和气候条件,合理调节猪舍的温度和湿度,保证猪的健康生长。 2.1 仔猪阶段 仔猪体温调节能力弱,做好科学保温十分关键。可以使用木制或塑料保温箱,在箱内铺上电热板,温度设定在30~32℃,在保温箱和产床上添加厚度5~10cm的碎干草、麦秆等垫料,可保暖、吸湿、防压。初生仔猪适宜环境温度为29~33℃,1~2周龄为26~29℃,3~4周龄为23~26℃,可通过空调、暖风机等设备将猪舍温度维持在对应范围内。湿度过高易引发仔猪腹泻、皮肤病等,过低则空气干燥,刺激呼吸道,可通过通风、除湿机或喷雾调节,将猪舍湿度保持在65%~75%。 2.2 育肥猪阶段 育肥猪阶段是猪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对温度的要求也比较高。一般来说,育肥猪在体重30~60kg阶段,适宜温度为18~22℃;体重60~90kg时,16~20℃较为合适;90kg以上至出栏,14~18℃是最佳温度区间。在此温度范围内,育肥猪的采食量、饲料转化率和生长速度都能维持在较好水平。 |
上一篇:秋季猪场的健康管理全攻略
下一篇:后备猪三步选留法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