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动物诊疗 > 禽病防治 > 文章

散养家禽巴氏杆菌病综合防控

时间:2024-06-14    点击: 次    来源:家禽科学    作者:韩成栋 - 小 + 大

禽巴氏杆菌病通常被称为禽霍乱或禽出血性败血症,主要病原为多杀性巴氏杆菌,具有发病快、传播迅速以及死亡率高的特点,在家禽养殖场一旦发生,病原就会迅速传播,给养殖场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因此,需要在养殖过程中注意对本病的预防。

1 病原特点

巴氏杆菌(Campylobacter)属于螺旋菌目,弯曲菌科,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无芽孢,通常呈短小杆状或球杆状,长度约为2~5μm,直径约为0.7~1.5μm,不同血清型的巴氏杆菌在形态上可能略有差异。巴氏杆菌无鞭毛,但强毒株可以形成荚膜,其表面覆盖有多种抗原,包括O抗原、H抗原和Vi抗原等。巴氏杆菌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存活能力,能在家禽肠道中迅速繁殖,在较广的温度范围内均能生长,在37~42℃的温度下繁殖最为迅速,但随着温度的升高存活能力减弱,通常在60℃的环境中存活不超过10 min,在干燥的环境中最长也仅能存活2~3 d。此外,巴氏杆菌还能耐受酸性环境,在含氧少的环境如家禽消化道内也能够长期存活。

2 流行病学

巴氏杆菌病的传染源主要是感染巴氏杆菌的动物,包括鸡、鸭、火鸡等家禽和猪、牛、羊等家畜以及啄木鸟、老鼠等野生发病动物与隐性携带病原的动物等。巴氏杆菌病在动物中广泛传播,几乎所有的哺乳动物和鸟类都可能感染。在家禽中,鸡是最常见的易感动物。病原通过饲料、水源经消化道传播以及直接接触传播。其中,饲料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通过食用受污染的饲料尤其是将一些餐厨垃圾用来饲喂禽类而感染。水源也是重要的传播途径,通过饮用被巴氏杆菌污染的水而感染。此外,接触传播也可能发生,即通过直接接触感染巴氏杆菌的动物或者被粪便、尸体等污染的环境而感染。家禽的粪便中含有大量的巴氏杆菌,如果粪便未能得到妥善处理,会导致环境污染,从而增加巴氏杆菌病的传播风险。

巴氏杆菌病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季节的流行情况有所差异。通常在温暖季节,如春末、夏和初秋等季节的发病率较高,这可能与较高的温湿度有利于巴氏杆菌的生长和繁殖有关。此外,饲养密度高、卫生条件差的养殖场也容易发生巴氏杆菌病。

3 临床症状

巴氏杆菌感染家禽后,常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根据其感染后发病的快慢,可将巴氏杆菌病的临床症状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和慢性型三种。

3.1 最急性型

多数家禽在感染本型后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大部分突然发病和死亡,多发生于处于高产期的家禽。

3.2 急性型

家禽感染后表现为食欲不振、羽毛蓬松、体重下降、体温升高等,症状严重的家禽可能出现精神萎靡、腹部肿胀,出现严重腹泻,表现为排出的粪便呈灰白色或绿色,具有恶臭气味,严重时粪便稀薄如水,甚至出现血便;病禽还可见呼吸困难,不断从口腔和鼻腔内流出粘稠液体;发病严重的还会出现麻痹和瘫痪症状;产蛋期的家禽可见产蛋量下降,蛋壳质量变差;种禽在感染后产出的种蛋孵化率下降。病鸡通常会在数小时或3 d内出现死亡。

3.3 慢性型

慢性发病的病禽表现为渐进性消瘦,鸡冠和肉髯部位出现水肿和颜色苍白,还可能有贫血症状。大多数病禽会出现关节炎,表现为关节肿胀、病禽跛行等,严重时甚至不能站立。

4 病理变化

根据临床症状的分型,不同类型的家禽病理变化也有差异。

4.1 最急性型

病鸡发病急、死亡快,剖检后一般不会有明显的病变。

上一篇:鹅群中毒病的诊断与防治

下一篇:热季鸡群肝破裂原因及预防措施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403号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电话:0319—3163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