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1 点击: 次 来源:养殖宝平台 作者:佚名 - 小 + 大
轮状病毒是一种引起婴幼儿和幼龄动物急性肠胃炎的常见病原,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也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病病原。猪轮状病毒病是由猪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以急性腹泻为特征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临床上以水样腹泻,呕吐,嗜睡脱水,厌食,迅速消瘦为主要特点,目前尚无特效药物进行针对性治疗,疫苗免疫效果也参差不齐,给养猪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本文通过概述猪轮状病毒病的特点以及防控措施,以期为猪轮状病毒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1、病原学 猪轮状病毒属于呼肠孤病毒科,轮状病毒属。病毒具有双链RNA,无囊膜,由内部11个RNA片段组成的基因组和外部包裹的双层核衣壳组成。病毒粒子的外观为20面体对称,直径大小在 65-75nm 之间,形似车轮,故称轮状病毒。根据轮状病毒编码结构蛋白VP6蛋白抗原性不同,可分为6个基因群,分别用 A、B、C、D、E、F命名,其中流行和感染最广泛的是RVA群。根据2013年分类方法,以及外衣壳蛋白VP4、VP7和VP6基因序列,将轮状病毒分为G、P和I基因型。目前RVA群中有12种G基因型,分别是G1-G6,G8-G12和G26,其中G3,G4,G5,G9和G11是猪群最普遍流行的G基因型。 该病毒因无囊膜结构,故对环境的抵抗力较强。病毒在常温下,粪便和乳汁中存活很长时间,7-9个月仍具有感染力。pH 值在3-9之间,病毒的理化性质相对比较稳定,对各种碱性和酸性的消毒剂具有一定的耐受能力,对季铵盐等脂溶性消毒剂也存在耐性。在高温条件之下,轮状病毒的敏感性相对较差,在60℃环境下30min就会失去活性,75%的乙醇和1%的次氯酸溶液,能够快速将其杀灭。 2、流行病学 患病猪和带毒猪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主要通过粪-口方式进行传播,各阶段猪群均易感,以8周龄内的仔猪感染率最高,危害最大。本病无季节性,但以寒冷的冬季高发,以散发和爆发为主。感染猪以粪便为载体不断向外界排出大量病毒,污染饲料,水槽等环境,健康猪甚至工人接触污染物后易致病,造成病毒的蔓延和扩散,本病一旦发生,很难清除和净化,在猪群间出现不间断的发病和感染。当环境过于寒冷,潮湿或卫生条件差、饲料营养水平低时,更易发病。 3、临床症状 该病潜伏期较短,一般在12~24 h。病猪感染后初期表现出精神不佳、食欲减退、嗜睡呆滞、畏冷喜渴、哺乳后出现吐奶或采食后出现呕 吐,随着病程延长,会出现腹泻现象,由粥样便逐渐变为水样稀便,并伴有腥臭味,腹泻严重的猪只会出现脱水症状,极度消瘦,并伴随死亡现象,死亡率与仔猪的日龄,气温,继发感染等因素相关。成年猪感染只是呈隐形感染,一般不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但可以持续性排毒。妊娠期母猪感染后可能出现流产或产出死胎,哺乳期母猪感染会出现呕吐、腹泻或无乳等现象。 4、病理变化 剖检可见胃内有未消化的凝乳块,肠道充气膨胀,肠壁变为半透明状,肠内容物有灰黄色的水样内容物,小肠段肠壁广泛性出血,粪便发黑发暗,肠系膜淋巴结水肿,胆囊肿胀,盲肠、结肠内容物充盈且肠道膨胀。镜检观察,发现小肠绒毛萎缩变短,空肠和回肠表现为微绒毛变少,上皮细胞从柱状变成扁平状 。组织切片观察,空肠和回肠端的肠道进行组织切片后可见肠绒毛萎缩。 5、鉴别诊断 轮状病毒病主要与流行性腹泻,传染性胃肠炎,仔猪黄白痢,寄生虫腹泻,伪狂犬等进行鉴别诊断。流行病学上,仔猪黄痢主要是发生在7日内,死亡率非常高,而白痢发生在7-20日龄,特别是10日龄高发,临床症状上,伪狂犬会出现41℃的高烧,还会伴有神经症状;球虫病的粪便一般伴有气泡出现。剖检上,流行性腹泻主要区别在于剖检后胃肠内有黄白色乳凝块,传染性胃肠炎,一般肠内存在泡沫状的灰黄色液体,而轮状病毒为灰黑色。 |
上一篇:猪肾虫病的诊治
下一篇:猪喘病与痢疾混感的诊治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