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04 点击: 次 来源:猪业科学 作者:任晓明 - 小 + 大
围产期即母猪分娩前7 d至分娩后7 d的时间,这是母猪繁殖周期中的关键时期,围产期的母猪饲养管理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母猪的产后泌乳、发情、配种。同时,围产期母猪的健康状况将对仔猪的健康生长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增强母猪的免疫力,提高母猪产后泌乳的质量,是减少仔猪死亡率、改善仔猪健康状况、提高仔猪生产性能和保证母猪繁殖效率的有效措施。围产期的母猪处于高度应激状态。在分娩过程中和分娩后的一段时间内,一是母猪会因为体力消耗过大、剧烈疼痛和各种代谢紊乱等原因而引起机体抵抗力下降;二是母猪分娩前后皮质醇和雌激素水平的剧烈波动,淋巴细胞和活跃单核细胞数量减少,对机体的免疫功能产生了较大影响,导致其抵抗力下降。养殖场要想使得母猪生产性能最大化,获得盈利,就要关注使得母猪围产期生产力损失的诸多因素。 随着集约化水平的提高,养殖场也慢慢出现了母猪繁殖性能降低、分娩后乳质较差或是少乳、炎症增多、抵抗力下降、食欲不高和生产性能降低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也在直接导致仔猪初生重和断奶重的降低、患病率高、成活仔猪少等问题的出现。因此,养猪者要想充分发挥母猪的生产性能,培育出健康的仔猪,就应该注意母猪的围产期饲喂和管理、饲养环境、产后管理、疾病防控等,确保母猪在围产期的健康,使得仔猪可以顺利出生并健康生长,使得养殖场的经济效益最大化。 1、配给和喂养应合理 母猪的健康状况和繁殖性能直接影响养猪场的经济效益。随着规模化水平的提高,养猪场存在饲料原料搭配不合理、缺乏特定营养素、饲料变质等问题,引起母猪肠道菌群失衡、营养物质利用率低,造成母猪便秘和繁殖障碍,缩短母猪利用年限,严重影响养猪业的发展。因此,如何通过营养调控措施改善母猪的肠道健康已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母体肠道菌群在围产期发生巨大变化,对动物健康和生殖性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益生菌作为活菌制剂,可改善肠道菌群平衡。母猪和后备母猪从妊娠第90天开始,能量需求每天增加4.6~5.4 MJ ME,具体根据胎儿数量而变化。此外,在妊娠的最后5 d,估计能量需求每天额外增加超过20.9 MJ ME。同样,后备母猪和母猪妊娠后期对氨基酸的需求也增加,但是要根据母猪自身身体情况调整日粮,不可盲目饲喂,否则会出现母猪过度肥胖的问题。有研究表明,母猪妊娠晚期背膘厚度过大的话,会出现代谢紊乱的问题,直接导致窝产仔猪数量降低,同时也会影响仔猪肠道菌群紊乱,使得仔猪健康无法保证。因此,尤其要注意,在母猪妊娠晚期不可盲目饲喂,更应注意日粮的科学合理性,并密切监测和控制生产中母猪体况。后备母猪和母猪在妊娠90 d后赖氨酸需求量增加约65%,在缺乏母体储备的情况下,胚胎/胎儿的生长和新生儿发育会受到损害。分娩前10~15 d,应逐步给母猪喂奶饲,防止产后突然喂养引起的消化不良和痢疾。如母猪喂养良好,胸脯明显肿胀,产前7 d应逐渐减少饲喂量,产前1~2 d应减少一半日粮。发现分娩症状应停止喂食,只喂豆饼麸汤,预防便秘。如果母猪乳房干燥,不应减少采食量,而应添加富含营养的均衡日粮,日粮中应当富含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以确保母猪正常健康分娩,防止母猪出现少乳或无乳的问题。母猪在分娩时一般不喂食。分娩后,母猪由于短时间内分娩以及排出胎盘等因素,会产生饥饿感,但不能立即饲喂大量饲料。此时胃肠道消化功能还比较虚弱,没有恢复到正常水平,饲喂过多的饲料会导致母猪消化不良,不利于产后修复。母猪产后第一次饲喂时间为2~3 h,要严格控制饲喂量,一般在0.5 kg左右,在产后第2天逐渐增加至2 kg左右,在产后第7天恢复正常饲喂量。要求饲料营养丰富,易消化,适口性强,同时保证充足的饮用水。同时有研究结果表明,围产期补充蛋黄联合二十二碳六烯酸可协同增强断奶后代的海马细胞和小脑网络活性。这些发现表明,有必要进一步研究母体补充蛋黄二十二碳六烯酸对后代的大脑发育、认知和行为影响。母猪在妊娠晚期和哺乳期由于代谢过程过度活跃,产生的过量活性氧导致内毒素水平升高、肠道微生物菌群紊乱、短链脂肪酸(SCFA)产量减少和促炎因子分泌增多,进而导致肠道局部炎症、肠道微生物屏障受到损伤、肠道通透性增加、血液内毒素水平升高(引起全身炎症),最终导致母猪和仔猪的生产性能降低。同时有研究表明,在妊娠中后期补充苜蓿粉可以逆转这一过程。Darroch等人在妊娠母猪的日粮中添加了20%的大豆壳和0.3%的车前子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大豆壳更有利于妊娠母猪的身体健康维持,但对窝产仔数影响不大。顾雪林等研究显示,围产期补充低聚异麦芽糖和芽孢杆菌对母猪的新陈代谢有较明显影响,可以改善母猪的泌乳性能。 |
上一篇:冬季养猪管理八大关键点
下一篇:寄养仔猪的注意事项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