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27 点击: 次 来源:海博莱 作者:佚名 - 小 + 大
多年来,猪腹泻性疾病一直给养猪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成为当前制约养猪业健康发展的瓶颈问题,其中细菌性腹泻是导致初生和哺乳仔猪死亡率高、仔猪生长缓慢的重要原因。 随着耐药菌株的不断出现,抗生素使用上的日益限制,细菌性腹泻的防控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本文将探讨在此大背景下猪场常见的几种细菌性腹泻病原,并从预防为主的策略上来探讨细菌性腹泻的科学防控。 一. 细菌性腹泻 细菌性腹泻与中国的养猪生产一直形影不离。在大量抗生素的帮助下,通过对猪群进行群体保健和群体治疗,细菌性疾病似乎得到了有效控制,因此,猪场疾病控制的重心一直都在病毒性疾病上。 与此相反,欧美养猪业正在逐步迈入后抗生素时代,细菌性疾病,尤其是细菌性腹泻包括大肠杆菌、产气夹膜梭菌、猪痢疾短螺旋体、胞内劳森氏菌等造成的损失显著上升,成为影响猪群经济效益的主要疾病。 众所周知,抗生素治疗效果不理想、药物残留、食品安全隐患、动物福利等问题日益突出。做为应对之策,从业者不得不调整生产体系,加强生物安全,谨慎使用抗生素,研发抗生素替代品,积极完成细菌病防控从重治疗到重预防的转变。 本文重点针对几种主要的细菌性腹泻病的病原、致病机理、诊断方法、防控策略做一个大致的综述。 二. 大肠杆菌腹泻 大肠杆菌腹泻主要由肠产毒性大肠杆(ETEC)引起,包括新生仔猪腹泻(黄痢、白痢)和断奶后腹泻。 不同的ETEC的毒力不同,由肠毒素和菌毛蛋白的不同组合体现出来。新生仔猪腹泻通常由具有F4(K88)、F5(K99)、F6(987P)和F41的ETEC引起,产生的肠毒素有STa。 由于识别菌毛的小肠受体随着猪的生长而演变,导致断奶后腹泻的ETEC通常具有F4或F18菌毛,产生一种或者多种肠毒素如LT、STa、STb、EAST1、Stx2e、AIDA等,其中Stx2e会导致猪中枢神经紊乱,甚至猝死。 通过菌毛与特异性肠道黏膜受体结合,ETEC黏附到小肠黏膜上并产生肠毒素,改变小肠上皮细胞水分和电解质的流量,如果大肠不能吸收来自小肠的过多水分则导致腹泻的发生。过量的分泌和腹泻导致脱水、代谢性酸中毒和死亡。 仔猪从出生后到5日龄之内易发黄痢,流行没有季节性,头胎母猪所产仔猪易发。发病仔猪排含有凝乳块的黄色稀粪,迅速脱水、消瘦,来不及治疗就死亡。 呈窝发,发病率及死亡率均很高。病变以十二指肠最严重,其次为胃及空、回肠。肠腔扩张,充满黄色液体及气体。肝、肾常见小坏死灶。 哺乳仔猪在10~20日龄之间易发生白痢,排灰白、腥臭、浆状粪便。体温与食欲无明显改变。病程一周左右,多数能康复。各窝仔猪发病率、同窝仔猪发病先后均不一致。 发病率高但死亡率低,也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病与环境及饲养管理因素有密切关系。贫血、消瘦,小肠扩张充气及黄白酸臭稀粪,实质器官无明显病变。 断奶后腹泻最常由ETEC引起,由肠毒素介导,但也能由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引起。ETEC引起断奶后腹泻的致病机理同新生仔猪腹泻,通过菌毛和肠毒素共同作用,导致腹泻。 一些ETEC可以同时引起断奶后腹泻与水肿病,尽管两种疾病有所区别。断奶后腹泻的严重性往往低于新生仔猪腹泻,腹泻物呈黄色或者灰色,可持续一周,引起脱水和消瘦。 三. 新生仔猪坏死性出血性肠炎 仔猪坏死性出血性肠炎(又称仔猪红痢)由C型产气夹膜梭菌(又称魏氏梭菌)引起,产生α、β毒素,导致肠道坏死或者出血。 |
上一篇:猪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与治疗
下一篇:秋冬季猪流感继发副猪的综合防治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