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26 点击: 次 来源:猪业科学 作者:任广辉,樊翠华等 - 小 + 大
过程跟踪的数据分析非常关键,通过母猪分类、针对性分析、再分段评估、问题聚焦,时刻把控批次生产进程。如:1)参配率问题,是情期调控的问题,可考虑药物饲喂过程、母猪产房管理(炎症/膘情)等方面;2)静立比例问题,可从停药或断奶后的优饲、诱情等方面分析;3)受胎率问题,从精液质量、输精过程、配后母猪饲养管理等方面着手;找出关键问题进行重点突破解决,确保批次管理的顺利。 5 人员安排与职责定位 养猪生产中基础操作和方案的执行对人员有一定的依赖性,尤其对于批次化生产来说,因生产的集中化,对人员的工作分配、相互配合程度要求较高,前期需要管理者投入更多的精力,来协调有别于传统生产的人员分配和安排。同时在实施过程中各项操作时间点较为严格,要有较强执行力和责任心相配合才能确保高效实施。若是新场直接导入批次生产,前期有大量后备母猪补充入群时,配种效率及人员操作技能的提升是必要的准备。批次化管理在人员调配分工及职责定位上要求参考表2。
总的来说,提升对人员素质与能力要求是批次管理正常实施的关键。一般来讲对人员要求:作为生产管理者(一级、二级等)--工作安排要有计划性;生产人员(具体实施者)--强有力的执行力。作为中间层面的生产场长和主管在不同的场景需要兼顾管理与生产两种角色。 6 批次化管理实施过程中的误区 6.1 实施批次化后繁殖成绩会大幅提升 部分管理者认为通过批次化能够快速提高繁殖指标,把批次化生产作为产能提升的单一手段,这样理解是有偏差的。 首先,批次化生产管理的最大意义体现在便于管理和细化监督,进而改善繁殖效率;其次,部分批次类型的设定兼顾生产节律和现有配套的匹配、产房周转等因素,可能会存在产能上的牺牲;另外繁殖指标的影响因素较多,如环境控制(卫生,温湿度,光照等)、猪群状况(健康,生殖营养,膘情等)、基础操作(诱、查情,输精,接产等)及配后和产房的管理等。已存在的生产管理水平和基础操作技术上的不足问题,需要生产管理者借助批次化实施进程同步规范,才能带动繁殖性能的提升。 批次化管理改善繁殖效率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1)计划性管理,提前做好充分准备和工作安排;2)基础操作集中化,利于集中培训和监督;3)人员优化,流水线操作,单一流程效率高、效果好;4)数据分析,利于针对性找出问题,解决问题;5)部分母猪药物调控后发情配种时间易把握,对技术依赖降低。 6.2 批次化管理前期需要使用生殖激素,会影响母猪繁殖寿命,导致过早被淘汰母猪定时输精过程是在特定时期内给予相应生殖激素,协助其进入生殖周期,且能够在体内短期代谢清除;且大部分激素为动物本身在发情周期中所需要,主要起诱导作用,对母猪繁殖寿命无影响。 母猪繁殖是具有周期性的循环过程,在生产中可能会因环境、温度、光照、营养等原因导致发情周期紊乱或不明显,通过药物的调节、诱发,使母猪规律性生产,且在调节过程中促进生殖问题(如持久黄体、卵巢卵泡发育迟缓等)的解决,对繁殖有积极正向影响,可提高母猪利用效率,降低非正常淘汰率。 7 小结 养猪生产是一门综合性的技术集成,影响因素众多,涉及到管理、协调、计划、基础操作、考核等多个方面,这就需要现场生产管理者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将管理思维模式的建立、批次方案的选择设计、操作关键节点的把控、过程数据分析乃至人员管理等多个方面作为抓手进行全方位的把控。作为批次化生产的实施者,还要避免陷入一些认知和操作误区,客观准确地利用好这一生产管理手段。 总体来说,批次化生产不仅仅是一种生产模式,更多的是一种管理手段,借助于批次化手段可使生产计划合理化、人员匹配精准化、栏舍利用最优化,全进全出提高生物安全等级,最终达到人均效能、经营效益最大化。 |
上一篇:生态猪饲养技术与饲养模式
下一篇:规模化猪场的批次化管理技术要点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