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10-31 点击: 次 来源:执业兽医 作者:戴爱琴 - 小 + 大
摘要:仔猪副伤寒病由沙门氏菌 感染引起,呈世界流行,高温高湿的季节 最易发生,消化道是病原的主要传播途 径,各种品种、日龄和性别的猪都能感染。根据发病缓急程度,本病分为急性型和慢 性型两种,临床以慢性病例发病较多,病 猪前期以消化道症状为主,后期出现全身 症状,影响生长和发育。预防本病需提升 猪场的饲养管理水平,做好饮水和饲料的卫生管控,定期口服微生态制剂,可显著 降低本病发生率。对沙门氏菌敏感的抗 生素是治疗本病的最佳药物,同时还需对 症用药。 仔猪副伤寒由沙门氏菌感染所引起的一种消化道传染病,主要发生于2 ~ 4 月间的仔猪,养殖环境卫生条件差的猪场多发,呈全世界流行,饲养密度越大的猪场发病率越高,对猪的生长发育可产生一定阻碍。为了能让大家更科学地防控本病,下面就该病的预防和治疗为话题进行综述。 1、病原 沙门氏菌是一种革兰氏染色呈阴性的短小杆菌,属肠杆菌科,大小约为1 ~ 3μm×0.3 ~ 0.6μm,表面一般无荚膜,周身有鞭毛,可自行运动,但不会形成芽孢。该菌有多种类型,引发仔猪副伤寒主要为猪霍乱沙门氏菌和伤寒沙门氏菌,鼠伤寒沙门氏菌、德尔培沙门氏菌以及肠炎沙门氏菌感染后也能引发,但临床病例不如猪霍乱沙门氏菌以及猪伤寒沙门氏菌常见。该菌体外易培养,对营养的要求不高,在普通肉汤液体培养基和普通固体琼脂培养基表面都能良好生长,最佳pH 值为6.8~7.2,最佳生长温度为35~38℃, 普通琼脂平板表面生长的菌落为表面光滑、圆形、无色、半透明的小菌落。 沙门氏菌的抗原有鞭毛抗原、菌体抗原和表面抗原三种,目前已经报道的血清型达2000 种以上,除了猪之外,鸡、犬、鸭、鹅、牛、羊、家兔、猫以及绝大多数种类的野生动物都能感染。人也能感染,表现出较为严重的消化道症状。由于该菌可产生一些耐热的肠毒素,能导致肠粘膜发炎,甚至引发全身症状,因此该菌在炎热的季节常引发食物中毒,是食品监管部门重点监察的对象之一。沙门氏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空气、河流、湖泊、污水沟、土壤、动物体内等都能分离到。对外界不良环境因素的抵抗力差,干燥、强酸、强碱、太阳直射、紫外线、高温等都能将其快速杀灭,75℃的恒温水浴中不到5min 即可死亡,粪便中能存活数月,养殖生产过程中的常用消毒剂都对其敏感。 2、流行特点 沙门氏菌对各种品种、日龄和性别的猪都能感染,仔猪副伤寒病则主要发生于2 ~4 月龄的保育猪及育肥前期猪,哺乳仔猪和4 月龄以上的育肥猪发病率较低。管理水平低和饲养环境差的猪场发病率较高,应激对本病有促发作用,如长期高温高湿天气、断水断料、长途运输、饲料变更、暴力转群、饲养密度过大等。饲料霉菌毒素超标或滥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造成猪免疫力低下时也容易引发本病。病猪和隐性感染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病原菌可经病猪的粪便排出体外,污染环境,一旦饲料或饮水被污染,病原菌可经口腔进入健康猪肠道内,从而引发多数猪发病。 消化道是本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也可经交配方式在种猪间传播,公猪外生殖器若有携带,同时母猪生殖道抵抗力减弱时,病原菌可经交配行为进入阴道和子宫中,造成生殖系统感染。本病一年四季都有报道,由于温暖潮湿的环境利于沙门氏菌的生长,因此该病在炎热的夏季发病率最高,尤其是南方省份和地区,流行期限和感染猪发病严重程度都要比北方地区更长和更严重。梅雨季节期间沿长江的各省猪场很容易受到本病的困扰,但一般不会造成大面积流行,多呈现地方性散发的特点。 3、临床表现 本病的潜伏期长短不一,短则感染后的48h就能发病,长短可达一个月以上,多数集中在5~10d 之间,主要和猪场的饲养管理水平、环境卫生状况以及饲料中添加的药物种类有关。根据发病的缓急程度,本病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两种,临床以慢性型病例较多,大约能占到总病例的70% 以上。 |
上一篇:猪关节炎的病因鉴别和防治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