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是猪的一种慢性接触性传染病。多发于哺乳仔猪和断奶仔猪,病变部位主要集中于鼻部,以鼻炎为主症,病猪表现为呼吸困难,打喷嚏,鼻出血,患病发育受阻,生长停滞。如果治疗不及时,易造成其他合并感染。 1. 流行病学特点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属于呼吸道疾病的一种,病猪或者携带病菌的猪是主要传染源,主要通过唾液、鼻水进行传播,仔猪的感染率比较高。通常2-5个月的仔猪容易感染且症状比较严重,而年龄较大的猪症状比较轻,还有一些病猪没有明显症状。 饲养环境是引起该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而且如果饲料中的营养成本不均衡,缺少维生素或者矿物质等,则无法增强猪的抵抗力,在养殖期间就容易受到病菌的影响而容易引发该疾病。若猪舍环境潮湿、通风性差且温湿度不合理都会加速该疾病传播。 2. 临床症状 一旦感染该疾病,仔猪发病后主要表现为呼吸不正常、打喷嚏、流鼻涕、鼻孔中的黏性分泌物比较多,呼吸过程中伴有鼾声,比较严重的仔猪还会出现鼻孔出血的情况。感染后期会出现鼻部发痒、流眼泪、眼角部位出现泪斑,在进食过程中会出现甩头或者鼻子拱地的症状。病情不断加深后,病猪的鼻甲骨会出现萎缩现象,面部变形,鼻腔歪斜。大部分病猪的体温都处于正常状态,少数部分病猪也会出现肺炎或者脑炎症状,不利于猪只的正常生长发育。 3. 疾病诊断 通常根据该疾病的流行特点以及病猪的临床症状就能够确定疾病类型。要想进行进一步确诊还可以采用实验室诊断方法微生物学诊断:这种诊断方法主要是在患病猪的鼻腔部位进行采样,对样品进行科学处理后进行培养观察。在鉴定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时则可以将样品放置在Smith培养基中进行培养,这种检测方法的准确性比较高而且能够降低其他病菌造成的干扰,一般培养基会出现变色情况,采用涂片镜检的方式可以发现革兰氏阴性杆菌。在鉴定巴氏杆菌时,则可以将病猪鼻腔组织放到马丁琼脂平板上在静置观察,需要将室内温度控制在37℃,持续静置24小时,会出现淡灰色菌落,采用涂片镜检可以观察到革兰氏阴性菌和瑞士染色呈两极浓染短杆菌。 血清学诊断:通过平板凝集试验诊断,根据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的特点分成Ⅰ、Ⅱ、Ⅲ类三个菌相,Ⅰ类病原性强,Ⅱ、Ⅲ类相对较弱。若感染Ⅰ菌相病毒,一般在15-18天左右就能检测出凝集抗体。在平板上滴加30 μL 抗原及等量血清,使二者充分混合并静置2分钟后观察滴液浑浊程度,若出现颗粒状凝集物且液体清亮则说明血清呈阳性。若较为浑浊且没有凝集物,则说明血清成阴性。 4. 预防与治疗 4.1 构建良好的饲养环境 由于该疾病的传播与圈舍内的环境条件有着较大联系,那么要想降低该疾病的发生率,还需要做好圈舍的清洁和消毒工作,对于粪便和尿液要及时清理,定期消毒,保证猪舍空气流通,提高空气质量。若发现疑似病猪需要在第一时间进行隔离并对原有猪舍进行全面消毒,控制疾病传播。 4.2 药物治疗 对于患病猪必须要及时用药治疗,可以采用硫酸卡那霉素进行治疗,按照10ml/头的用量采用肌肉注射的方法进行用药,每天2次;也可以用酒石酸泰乐菌素进行治疗,要先用生理盐水对药物进行稀释而后按照300 万单位 / 头的药量进行用药,每天两次,一般在用药3天左右就可以取得明显效果,为了防止疾病复发还可以继续用药进行巩固治疗。 4.3 预防性投药 对于没有发病的猪群也可以采用投药预防的方法,将一定量的泰乐菌素和磺胺嘧啶加入到猪饲料进行混合,对于年龄较大的猪可以适当减少药物投入量。对于初生仔猪,在出生后的第二日就可以通过注射药物的方式进行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预防,注射的药物有磺胺嘧啶和甲氧咔胺嘧啶,要根据仔猪的体重分别按照12.5 mg/kg和2.5 mg/kg的用量进行用药,每周一次,连续三周。 4.4 免疫接种 免疫接种也是预防该疾病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方式,可以对妊娠母猪进行免疫接种,能够增强母猪的抵抗力和降低仔猪的感染率;也可以在仔猪出生后第7天为其注射2ml的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油佐剂灭活疫苗,在第28天时将疫苗用量增加到4ml进行二次接种。对于育肥猪可以采用抗生素药物进行预防,一般需要连续用药30天以上。 5. 感染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猪主要表现为生长缓慢和鼻炎症状,猪的抵抗力降低,容易受到其他病原菌的影响,对猪只的危害性比较大。要想降低该疾病对养猪场的影响,必须采取针对性防治措施,做好预防和治疗工作,让生猪能够正常发育,保证猪肉产品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