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动物诊疗 > 禽病防治 > 文章

禽传染性脑脊髓炎的防治

时间:2021-04-22    点击: 次    来源:阳光畜牧网    作者:佚名 - 小 + 大

禽传染性脑脊髓炎(AE)又称流行性震颤,是由鸡脑脊髓炎病毒引起的鸡的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其主要特征为共济失调,头部肌肉震颤,两肢轻微及不完全麻痹,母鸡产蛋量急速下滑等。本病首次报道见于1930年的美国,20多年后才研制疫苗而控制了本病。目前世界各地都有本病的发生,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广东、辽宁、江苏等地先后爆发本病并造成流行。

一、病原学

禽脑脊髓炎病毒(AEV)属于小核糖核酸病毒科,肠道病毒属。成熟病毒粒子为六边形,无囊膜,直径为24~32纳米。不同毒株间无血清学差异,但自然野毒的毒株间致病力存在差异。自然界分离韵毒株,有的具有嗜肠性,以肠道感染为主;有的则为嗜神经性,病毒在神经细胞中复制,并引起其损伤,产生严重的神经症状。从野外分离的毒株通常对鸡胚不致病,只有通过快速多次传代,使自然毒株适应鸡胚后,才引起鸡胚的病变。鸡胚成纤维细胞、鸡胚肾细胞、鸡胚脑细胞、雏鸡胰细胞等都可用于病毒的培养。AEV对乙醚和氯仿等有机溶剂有抵抗力。病禽脑组织中的病毒在50%甘油中,可保存40天左右;病毒在干燥和冷冻的条件下,可存活70天。

二、流行特点

禽传染性脑脊髓炎主要发生于鸡、火鸡,鹌鹑和野鸡也能自然感染发病。以鸡最为易感,各种日龄的鸡均可感染,以1日龄以内的雏鸡最易感。病鸡和带毒鸡是主要传染源。自然感染有两种传播方式:一种是垂直传染,这是本病的主要传播方式,即种鸡感染后再通过蛋传给后代,一般幼雏在出壳后7~10日内发病,多数在胚胎时就已死亡。另一种传播方式是水平传播,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外伤进行感染,并在鸡群广泛传播。此外,本病还可通过孵化器传播。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多数在冬春育雏高潮的月份发病。

三、症状

经蛋垂直感染的潜伏期为1~7天,水平感染的潜伏期为11~30天。病初精神迟钝,不愿走动,或走几步就蹲下来,接着就出现运动失调、前后摇晃、步态不稳、头颈部震颤,有些病雏翅膀和尾部也出现震颤,以致最后发生瘫痪或衰竭。病鸡不愿活动,常以跗关节和胫部着地行走,严重者则躺卧在地,发生瘫痪,病鸡不能采食和饮水,最后衰竭而死。耐过鸡一般生长发育迟缓,在育成阶段出现一侧或两侧眼球的晶状体混浊或呈浅蓝色褪色,眼内有絮状物,瞳孔光反射弱,眼球增大,最后失明。雏鸡发病率一般为20%~60%,死亡率平均为25%左右,高的可达50%。成年鸡感染后,可能表现轻微腹泻或无明显的症状,产蛋量下降10%~40%,在种鸡群也能见到种蛋的孵化率下降现象。产蛋量下降的时间一般为1~2周。

禽脑脊髓炎主要侵害幼鸡,表现为雏鸡的共济失调、瘫痪、头震颤,雏鸡发病率为40%~60%,死亡率为10%~25%,甚至更高。

四、病理剖检

病死雏鸡的肉眼变化不明显,只见到脑水肿和肌肉萎缩,尤其是病雏的腿部肌肉萎缩更为明显;严重病死雏常见肝脏脂肪变性、脾脏肿大和轻度肠道炎症。

病理组织学特点是中枢神经(脑,脊髓)和一部分内脏神经细胞发生变性,表现为散在的非化脓性脑脊髓炎和背根神经节炎。最突出的变化为:脑和脊髓所有部位的血管周围都有因淋巴细胞浸润所形成的‘管套’现象和小胶质细胞增生。内脏器官的变化特征是在腺胃、肌胃的肌肉层、胰腺和心脏中有多量淋巴细胞聚集或呈滤泡状增生浸润。

五、诊断

根据禽传染性脑脊髓炎的特点:多发于2周龄左右的雏鸡,症状是运动失调、瘫痪和头颈颤抖,剖检肉眼变化不明显,药物治疗无效等即可初步诊断为本病。确诊还需进行以下诊断:

1、病原学检查

(1)样品采集无菌操作采取病、死鸡的脑组织,贮存于-20℃下。在组织磨碎器中将脑组织磨碎,加入普通肉汤制成10%~25%悬浮液,离心沉淀10分钟,取上清液,加入青、链霉素备用。

(2)病毒分离将上述制备的脑悬液0.2~0.5毫升接种于24个6日龄鸡胚的卵黄囊内,在接种后12天检查其中半数鸡胚的病变。眼观病变包括鸡胚不运动,腿肌萎缩,鸡胚有时死亡。如果没有病变,则让其余半数鸡胚孵出,并在孵出后的10天内观察雏鸡状态,如出现脑脊髓炎症状,就可做出肯定诊断。

2、病理组织学检查取病鸡的脑、腺胃、胰腺用10%福尔马林固定,通过常规切片观察,如可见到非化脓性脑炎的病变,腺胃肌层、胰腺内淋巴细胞的增生等,即可做为诊断的依据。

上一篇:肉鸡胸囊肿的发生及综合防控

下一篇:鸡群腹泻的原因与防治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403号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电话:0319—3163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