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动物诊疗 > 禽病防治 > 文章

鸭瘟的危害与防治

时间:2021-04-05    点击: 次    来源:家禽科学杂志    作者:佚名 - 小 + 大

  鸭瘟又称鸭病毒性肠炎, 是由鸭瘟病毒引起鹅、天鹅、鸭等雁形目动物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其特征为体温升高, 两脚麻痹, 腹泻, 粪便呈绿色, 流泪和头颈肿大等[1]。由于该病传播速度快, 如果预防和治疗不及时, 可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应该引起广大养鸭户和同行们的重视。笔者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 就鸭瘟的危害及防治介绍如下:
  1 病原体
  病原为鸭瘟病毒。属于疱疹病毒科甲疱疹病毒亚科。病毒粒子呈球形, 有囊膜。该病毒对禽类和哺乳类动物细胞没有凝集现象。病毒对外界抵抗力不强, 80℃经5min即可死亡, 夏季直射阳光照射下, 9h则灭活, 病毒在4~20℃污染禽舍内存活5d。在低温条件下存活时间较长, 病毒对一般浓度的常用消毒药较敏感。如1%~3%苛性钠、10%~20%漂白粉、5%甲醛溶液能较快地杀死病毒[2]。
  2 发病特点
  该病的流行没有明显的季节性, 一年四季均能发生, 但是各地发病在季节上也有差别, 但以夏、秋季居多。患病的和带毒的水禽是该病的传染源。自然条件下主要是通过消化道感染, 也可通过呼吸道、交配、眼结膜感染。处于潜伏期感染鸭、被两者排泄物污染的饲料、饮水、用具、运输工具都间接传播病毒[3]。该病传播速度快, 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
  自然易感动物为鸭、鹅、天鹅等水禽, 不同品种、日龄均可感染该病, 其中以家养鸭、鹅等易感性较高。在自然感染病例中, 以1月龄以上的鸭多见, 发病率高达100%, 病死率达95%以上[4]。
  3 临床表现及病理变化
  该病的潜伏期为2~6d, 发病鸭精神萎靡, 喜卧、不愿站立和下水, 食欲减退或废绝, 但饮水量增加;高热稽留, 体温可达42.9~43.5℃;羽毛凌乱, 两翅下垂, 两腿麻痹, 行走无力;眼结膜潮红或水肿, 严重的可见眼结膜出血或溃疡, 有的病鸭头部肿胀;腹泻, 严重下痢, 排黄白色或绿色粪便;还有的病鸭口腔和鼻子流粘液性分泌物, 叫声嘶哑, 呼吸困难;个别病鸭表现呼吸道症状。
  病鸭得不到及时治疗, 严重的会突然死亡, 耐过的转为慢性, 如果管理不当可导致病鸭消瘦或生长缓慢或发育迟缓。
  剖检变化体表有出血斑, 下眼睑粘膜出血。头颈部皮下有黄色胶状物。口腔及喉头的粘膜有黄色的假膜覆盖, 深部有出血点或溃疡。食道黏膜有类似症状。腺胃粘膜有出血斑点。肠粘膜充血、出血。但以十二指肠和直肠较严重。泄殖腔粘膜有灰褐色或绿色的坏死痂并有出血点。肝脏表面有大小不等的灰白色或灰黄色的坏死点, 可见小点出血。肾脏肿大并有出血点。胆囊肿大、溃疡[5]。还有的病鸭在在腺胃和肌胃的交汇处出血严重, 肠道环状出血。
  4 诊断
  根据本病的发病特点、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可进行初步诊断, 对易发病的1月龄以上的鸭, 可见头部肿胀、高热稽留、两腿麻痹、肝脏出血有大小不等的黄白色坏死点、小肠和直肠出血以及食道和泄殖腔有黄色假膜不易剥落等症状。
  确诊需要借助实验室进行病原学诊断, 如病毒的分离鉴定、中和试验、免疫荧光抗体检查等。另外, 诊断时要注意该病与鸭霍乱在临床上有相似之处, 应做好鉴别诊断, 防止误诊, 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5 防治措施
  5.1 治疗措施
  隔离病鸭, 立即将病死鸭进行无害化处理, 并将鸭舍、病鸭接触的用具用过氧化氢等消毒液进行紧急消毒, 连用7d, 消灭传染源, 防止病原进一步蔓延。对发病鸭群, 每只雏鸭注射高免血清0.2ml, 每天肌注一次, 同时配合黄芪多糖粉连用5d;对未发病鸭群使用5倍量鸭瘟疫苗进行紧急免疫接种, 同时100kg水中添加10%强力霉素50g, 连用7d[6]。另外, 对发病症状严重的鸭只, 要做好对症治疗, 同时要保证全场鸭群充足的清洁卫生的饮水, 还要在饲料或饮水中加入黄芪多糖、多种维生素或微生态等药物, 连用1周, 提高鸭群的免疫力, 增强鸭群的抗病能力。
  5.2 预防措施
  以预防为主, 建立免疫接种制度。雏鸭20日龄首免, 0.2ml/只肌肉注射, 5个月后再免疫接种1次;种鸭2次/年, 产蛋鸭在停产期接种, 一般1周内产生免疫力。2月龄以上的鸭肌注1次, 免疫期可达1年[7]。目前给易感鸭进行鸭瘟疫苗接种是预防和控制该病最有效的措施。另外, 养殖户要注意, 疫苗注射14~21d后, 到当地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抗体水平检测和评估, 整体抗体效价低于70%的鸭群要进行及时补免, 可达到减少和降低该病的发生机会。
  尽量自繁自养和全进全出, 如需引进鸭苗或种蛋, 需要到无疫区、正规的和规范化种鸭场引进, 并经过检疫鸭瘟病毒为阴性者才能引进。引进后要隔离2周以上, 确定鸭群健康无异常后, 方可合圈入群。
  加强饲养管理, 合理安排舍内的饲养密度, 保证舍内通风良好, 饲喂营养均衡的饲料, 及时清理舍内粪便, 用甲醛溶液、苛性钠等消毒液对舍内外环境和用具进行定期消毒, 谢绝外来闲杂人员或附近的养鸭户串场, 防止外来病原进入该场。

上一篇:禽白血病的诊断与治疗

下一篇:鸡传染性鼻炎的流行及预防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403号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电话:0319—3163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