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动物诊疗 > 马属牲畜病 > 文章

马传染性贫血的防治

时间:2020-05-29    点击: 次    来源:阳光畜牧网    作者:佚名 - 小 + 大

1. 病因:马传染性贫血,是由反转录病毒科慢病毒属马传贫病毒引起的马属动物传染病。

2. 流行特点:本病只感染马属动物,其中,马最易感,驴、骡次之,且无品种、性别、年龄的差异。病马和带毒马是主要的传染源。主要通过虻、蚊、刺蝇及蠓等吸血昆虫的叮咬而传染,也可通过病毒污染的器械等传播。多呈地方性流行或散发,以7~9月份发生较多。在流行初期多呈急性型经过,致死率较高,以后呈亚急性或慢性经过。

3. 临床特征:

根据临床症状,常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和隐性四种类型。

急性型  高热稽留。发热初期,可视粘膜潮红,轻度黄染;随病程发展逐渐变为黄白至苍白;在舌底、口腔、鼻腔、阴道粘膜及眼结膜等处,常见鲜红色至暗红色出血点(斑)等。

亚急性型  呈间歇热。一般发热39℃以上,持续3~5天退热至常温,经3~15天间歇期又复发。有的患病马属动物出现温差倒转现象。

慢性型 不规则发热,但发热时间短。病程可达数月或数年。

隐性型  无可见临床症状,体内长期带毒。

4. 病理特征:

主要表现败血性变化,可视粘膜、浆膜出现出血点(斑),尤其以舌下、齿龈、鼻腔、阴道粘膜、眼结膜、回肠、盲肠和大结肠的浆膜、粘膜以及心内外膜尤为明显。肝、脾肿大,肝切面呈现特征性槟榔状花纹。肾显著增大,实质浊肿,呈灰黄色,皮质有出血点。

病理组织学里主要表现为肝、脾、淋巴结和骨髓等组织器官内的网状内皮细胞明显肿胀和增生。急性病例主要为组织细胞增生,亚急性及慢性病例则为淋巴细胞增生,在增生的组织细胞内,常有吞噬的铁血黄素。

5. 防治措施:

(1)加强饲养管理,提高马匹抗病能力。

(2)认真做好卫生消毒、消灭蚊虻等工作,防止疫病传播。

(3)控制区、稳定控制区和无疫区,禁止接种疫苗。

(4)异地调入的马属动物,必须来自无疫区。调出马属动物的单位和个人,应按规定报检,经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进行检疫(应包括血清学检查),合格后方可调出。调入后必须隔离观察30天以上,并经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两次临床综合诊断和血清学检查,确认健康无病,方可混群饲养。

(5)运出县境的马属动物,运输部门要凭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出具的检疫证明运输。运输途中发现疑似马传贫病畜时,货主及运输部门应及时向就近的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报告,确诊后,由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就地监督畜主实施扑杀等处理措施。

(6)马传贫控制区、稳定控制区  采取“监测、扑杀、消毒、净化”的综合防治措施。每年对全县6~12月龄的幼驹,用血清学方法监测一次。如果检出阳性马属动物,除按规定扑杀处理外,应对疫区内的所有马属动物进行临床检查和血清学检查,每隔3个月检查一次,直至连续2次血清学检查全部阴性为止。

上一篇:幼驴腹泻症状及防治

下一篇:非洲马瘟防控知识问答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403号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电话:0319—3163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