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养猪业的迅猛发展,相关疾病也开始衍生。猪肠出血综合征是猪场中的一种常见疾病,多发生在夏季,出血点多位于小肠,大部分病猪的病程会持续两周,病情发展严重的猪群会出现急性死亡,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该病会大范围蔓延及传播,导致猪群大面积感染,这将会给养猪业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因此,猪场加强猪肠出血综合征的防治,能够有效规避该病的发生,提高病猪的治愈率,为养猪业的平稳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1 流行特点 猪肠出血综合征在世界各国都有报道,易感猪主要是剖宫产获得的猪群和无特定病原体的猪群,夏季高发。在部分国家,本病的流行一直呈现上升的态势,并且在无特定病原体猪群的疾病中占很大的比例。猪肠出血综合征可发生于断奶后所有年龄段的猪,青年后备母猪、3~9月龄公猪和4~8周断奶仔猪的发病率较高,其中以青年后备母猪的发病率最高,由于在生长期喂了低剂量的抗生素而使病情得到了遏制。但是,猪肠出血综合征往往最先出现在小母猪中,生长期的仔猪随后发病;小母猪发病后呈现出暴发性特征,病程较短,一般在2~3周内达到50%,死亡率不超过6%。该病通常存在于生长期的猪群,病程持续较长。生长猪的发病率与小母猪的较为相近,相对而言病情更为严重,耐过猪可能会变为僵猪。各种年龄段发生肠出血综合征的猪都伴有猪肠腺瘤病,目前科学研究尚未对有关猪肠出血综合征是否是猪肠腺瘤病的诱因和黏膜弯杆菌入侵引起的给出答案。 2 临床病症 患有猪肠出血综合征的公猪和小母猪在临床上通常表现为突然死亡,排出有大量血液的粪便。同一猪群的其他病猪皮肤呈现苍白,粪便携带血液和纤维蛋白管型,但临床上无其他异常病变。有些病猪会出现严重的出血,并且在出血后两天内死亡。大多数病猪的出血是短期的,一般情况下病猪的体温正常,不存在发热的情况。大部分病猪的病程为两周,部分病猪会逐渐发展成慢性僵猪。病情发展蔓延及病情发展严重的生长猪会出现急性死亡,或者皮肤呈现明显的苍白色,或缺失预示症状,存活的病猪通常发育迟缓或周期性排出有血色的粪便。猪发生猪肠出血综合征后,如果病势发展严重将会直接死亡,因此猪场在饲养过程中应该及早采取预防和诊断措施,加强猪群健康动态的实时监督,高度重视猪群的健康。 3 防治措施 对于患有猪肠出血综合征的病猪,猪场可用抗组胺药、皮质类固醇、维生素E与抗生素等药物联合使用,这对急性发病的猪群有很好的治疗效果,抗生素类药物本身并不具有副作用。一般而言,病猪的康复期较长,各种抗生素的预防效果可能会因猪肠出血综合征的病原不同而出现差异性。同时,每千克饲料添加200 mg的呋喃唑酮能起到很好的预防效果。 对于发生猪肠腺瘤病和感染黏膜弯杆菌的猪群,猪场可按200 mg/kg的水平在饲料中加入泰乐菌素,或者按50 mg/kg的浓度加入青霉素,或者采用金霉素与饲料配合,每千克饲料加入100 mg的金霉素,都能起到了很好的治疗效果。通过强化综合防治措施、保障猪群的健康生长以及降低发病率,猪场可极大提高猪群的治愈率和存活率,这可对养猪业的平稳发展起到关键的作用。 4 结语 综上所述,猪肠出血综合征严重威胁着猪群的健康生长,并阻碍着养猪业的稳定发展,给猪场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因此,猪场应结合猪肠出血综合征的流行特点和临床症状,强化本病的综合防控措施,及时监测猪群的健康状态,高度重视猪群的健康情况,做好本病的预防和诊断,加强药物预防和治疗,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对症下药,提高猪群的存活率,降低发病率,提高猪群的免疫力,有效规避本病的产生和发展,促进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保障猪群的健康生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