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3-06 点击: 次 来源:新浪财经 作者:佚名 - 小 + 大
【专家观点,战总】 主要分享三方面内容: 一、产业结构调整情况 1、非瘟导致市场供给腰斩,从生产周期看未来3-5年生猪市场仍然向好。2010年到今年,整个十年是养猪行业快速发展的十年,生猪出栏量在2014年达到7.35亿头左右的高点,随后几年生猪出栏没有突破过7.1亿头,在7亿头左右。可以预判如果中国的人口没有快速的增长,整个社会对于生猪的需求量基本上徘徊在7亿头左右。但在2018年非洲猪瘟爆发,对生猪市场的容量形成巨大的冲击。虽然报道和内部的数据披露称2019年有5.3亿头左右,估计实际行业内的情况比5.3亿少一点。由此出现了反周期问题,即非洲猪瘟导致市场容量的减少会有周期性的恢复,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参考指标:生产周期和市场周期。生产周期方面,因为生猪养殖自然规律特别强,不仅需要资本,也要等母猪的繁殖,所以猪场从筹建到猪的销售,至少要两年的时间,生产周期在两到三年。结合市场容量的腰斩,从宏观上可以预估未来三到五年生猪市场是比较好的。 2、产业结构的调整后,头部成熟度更强。通过媒体、天风证券的调研、报告等可以判断出养猪产业结构特点:头部结构的成熟度越来越强。随着养殖结构的调整,可以看到头部企业的优势越来越明显,体现在三个指标:一是产业的门槛越来越高。不光是疫苗本身的作用,养猪的技术门槛因为非洲猪瘟之后发生了非常大的升级。二是资本优势,这部分企业更具有后发的能力和驱动力。三是稳产能力。新希望这三点都具备,企业文化中具备人才培养的体系,资本优势比牧原要强。技术是新希望之前相对短板的一块,这几年随着专家的提升,包括越来越熟悉养殖体系的规律,也有所提升。从产业结构来看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头部的养殖企业的优势会越来越明显。去年的统计数据来看,非洲猪瘟开始到去年年底,行业内的产能规划是4.6亿头,如果大家都实现了自己的规划,到三年之后,也就是市场上会多出4亿头的生猪,当然这是比较理想化的状态,最终可能实现不了。给大家提供一个数据,生猪的产能释放应该是三年之后。 二、猪价情况 1、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猪价息息相关,大企业更关注生产、市场、行业周期。微观评价,生猪出栏和整个市场供求关系的判断,我们在行业内不好判断,可能跟从事的对象有关,大部分是大猪场。大猪场关注的是生产周期、行业周期,不怎么关注猪价周期,他们更多会控制成本,也就是说市场的高和低对他来说是赚钱多少的问题,他们更多关注生产周期和行业周期。 2、猪价受行业周期、市场周期、生产周期叠加影响,持续看好。生产周期方面,生猪出栏恢复需要2-3年是一个常识。市场周期,从2018年开始到现在,按照没有非洲猪瘟的情况下,市场周期本应在2021年会到高点,然后逐渐往下走。而因为非洲猪瘟整个产业结构调整,出现了新的行业周期,产能减半,所有的企业特别是农牧企业开始放弃追求质量增长,都在追求数量增长,要占据产业调整之后被腰斩的市场空间位置,可以说是千载难逢的机会,行业周期、市场周期和生产周期叠加,可以精准的判断出来未来三到五年整个行业的盈利能力仍非常强。 三、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后,供应链上企业的生存现状。 供应链上中小企业是否能生存取决于养殖结构有无变化、以及企业自身竞争力是否能适应市场变化。中小企业是否能存活,一方面取决于养殖结构是否变化,也即消费客户、消费市场这一需求端有没有变化,如果消费市场(需求)变化,给市场提供产品的中小企业也会发生变化。就目前来看,养殖结构会呈现头部化,对于一些在创新能力、产品的储备能力、技术服务能力偏弱的中小企业,基本上是没有竞争力,会逐渐退出市场。越来越专业化的企业,比如普莱柯这样的企业会更有优势,因为创新、产品储备、技术服务能力、行业内的品牌深度都具有优势。接下来整个产业在被腰斩市场之后的恢复期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新的寡头。除了养殖以外包括动保、饲料都会出现这个情况。中小企业接下来在恢复期过程中,随着养殖结构的变化,只有更具有创新、产品储备、技术服务的能力的中小企业才能活下来。这是市场必然的发展规律。 【提问环节】 【提问】:您刚才提到大企业更关注生产和行业周期,那么价格周期怎么看?另外,如何看待养殖企业之间的成本差异? 1、头部大企业更多会基于效率化来考虑,投入和产出效率能不能提高,对于一些其他企业是基于成本考虑,最终考核指标应该是通过整个养殖效率来考核。给大家举个例子,一个厂长在运营过程中,会考核厂长投入,这批猪进去申请配置的生产资料,到最后生猪出栏之后的市场价格之间的比例。局部的企业会考虑成本,能帮猪场内部降到一定的成本。 |
上一篇:2020年上半年玉米市场压力较大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