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温我们都理解,鸡群在整批鸡的养殖过程中从开始的33-35度降到最适宜生长料比最低的18-20度这个过程就是降温的过程,但是,往往简单的东西反而不容易做到,很多人总是说,温度只要一降就看鸡群状态就冷,或者不爱活动,或者靠边三五一堆,然后温度就又提上来了,来来回回一个星期降不到一度,出栏本应该能到19度的结果25度甚至更高,料比高是一方面,采食量也上不去体重也会偏小,有的人给这个问题起了个名字叫高温育雏,很多人理解错了高温育雏的概念,想当然的认为高温育雏就是温度高,能保成活率,缺点就是体重小,实际上,高温育雏和低温育雏的区别不是以温度高低位依据,而是以鸡雏体重、状态为主要依据,不论是高温育雏和低温育雏都是为了给鸡群提供一个最适宜生长的环境,高温育雏不是为了保证成活率,低温育雏也不是为了淘汰一部分鸡。 鸡苗体重偏小,体格偏弱活动能力弱,所以需要一个较高的温度保证鸡苗的正常开食开水,提供给鸡体一个自己恢复的空间;低温育雏适用于体重偏大或者活动量大的品种。不论是高温育雏和低温育雏,随着温度曲线的下降,同样都会降到最合适的温度。 低温小通风理念是在高温育雏还是低温育雏的情况下,如何使鸡群快速的进入合适的生长温度得一种降温通风的方法,特点是降温快,不提温,未停炉之前根据湿度变化调整通风时间;停炉后,主要依靠温控调整鸡舍环境,根据湿度调整温控温差。具体整批鸡每天的通风和风机加减都在快手里有详细的记录。温度曲线大致为1-7d 35-30.2℃ 8-14d 30.2--27.5℃ 14-21d27.5-24.8℃ 22-28d 24.8-22.5℃ 29-35d 22.5-20℃ 分季节(35-42d 20-18℃),每天的降温幅度大致为0.4℃,第二周分群提温,所以降温幅度低。然后根据体感温度调整风机温差,保证每天的降温幅度。 只有温度降得下去,通风才能跟的上来。有的人问:停炉后温控会不会出现风机长时间不转的情况。理论上是不会的,如果出现这个情况,说明肯定是哪儿里出现问题,和温控不温控没有关系。停炉后,温控是最能体现鸡舍自控能力的一个通风模式,当然,现在一些先进的设备有等级通风,很多人把等级通风定义到了时控上,实际上,等级通风只是温控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实际上还是以温差为依据的通风模式,比单一的温控更灵活。 在鸡舍环境自己恢复的过程中,温度湿度是以一个比例同步上涨的,因为鸡舍温度的上升主要依靠呼吸和排便。而这两项又跟湿度的上升息息相关。温控的调整使温湿度一直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 这个思路是以温湿度为通风的一项参数,在走最小通风的道路上,低温小通风这个模式,有效减少了鸡群的应激概率,以更少的变项调控鸡舍环境,从而使数据更为准确,更能反映鸡群的真实感受。 低温小通风涉及到的问题: 1、温控什么时候使用,停炉前,时控状态下,可以设置一个稍高温差的温控在时控风机上,作为鸡舍环境温度的时控补偿。停炉后,走温控,通过湿度风速等体感温度的因素调整温差。 2、锅炉什么时候停,停锅炉有三个前提: ①鸡舍目标温度降到27.5度以下可以停,这个时候的鸡群可以依靠自体散热维持鸡舍内环境稳定。 ②晚上湿度不大的情况下可以停,依靠自体散热呼吸排便维持。湿度大的情况不建议早停,因为湿度破坏了鸡舍自体的平衡,依靠自体温度上升缓慢,导致鸡群感觉偏冷状态。 ③舍外温度与鸡舍目标湿度相差在20度以内可以停。 3、温度怎么降,一天中什么时候降:低温小通风模式属于走温度下限曲线模式,以鸡群没有张口,不聚堆为标准,每天强制降温,做到鸡群去适应环境,再通过鸡群的表现检查体感温度波动的原因做出相应的调整;一天中一般在最冷的时间,在外界天气变化不大的阶段内降温,这个时候的温度属于真实鸡舍温度,影响体感温度因素少,也最能体现降温有的影响。 正确理解体感温度: 1、体感温度,简单的说,就是鸡体所能感觉到的温度,而不是实际温度。 2、鸡体附近有一层暖空气,这层暖空气大约一厘米厚,当外界带有一定风速的空气进入鸡舍时,就会破坏这层暖空气,导致热量迅速流失,使体温下降,就会立刻感到丝丝寒意,这就是所谓的——风冷效应例如:冬季在湿度相同时,当鸡舍里的温度计显示为28℃时,在没风的情况下,鸡体感觉到的温度是28℃,如果此时舍外有冷风吹进来,风速是1m/s的话,鸡体感觉到的温度就不在是温度计上显示的28℃了,而实际感受到的温度会比温度计上的温度低3-5℃,鸡体感觉的温度和温度计上的显示不一样了,这就是风冷效应,而鸡体实际感受到的温度,就是体感温度。
|